返回 严党清流之间的第三种活法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83章 殿试(下)[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生生世世小说]https://m.3344xsla.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德的笔法,当朝只有三人能写出如此神韵——陈恪!李春芳!还有……眼前这份!

    nbsp他几乎是迫不及待地,指尖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猛地撕开了糊名!

    nbsp“陈……谨?”嘉靖盯着那两个字,眼中闪过一丝错愕,随即是巨大的失望。

    nbsp又是他?那个策论中庸的陈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他不信!立刻翻开手边的锦衣卫密册,手指飞快地划过“陈谨”的条目,目光如炬地搜寻着蛛丝马迹——籍贯?无关。师承?无关。过往?都与会试前与陈恪毫无交集……

    nbsp嘉靖的心沉了下去。

    nbsp难道只是巧合?此人天赋异禀,无师自通?

    nbsp就在失望即将淹没那点微光时,他的目光定格在密册最后几行小字上:“嘉靖三十三年恩科会试后,陈谨曾多次拜访座师靖海伯陈恪府邸,请教文章经义,尤以青词制艺为甚。据门房言,每次停留约一个时辰。”

    nbsp“多次拜访……请教青词……”嘉靖低声重复着这几个字,眼中的失望如同潮水般退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恍然大悟的玩味,以及一丝难以言喻的……欣慰?

    nbsp他缓缓靠回椅背,指尖无意识地摩挲挲着卷子上那篇青词,嘴角渐渐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弧度。

    nbsp“原来如此……”嘉靖的声音带着一丝了然的笑意,“是了,是了。陈恪那小子,自己事务繁多脱不开身,倒是会调教人……好一招‘代笔!”

    nbsp他再次看向陈谨那份策论,虽然依旧觉得中庸乏味,但此刻心境已截然不同。

    nbsp策论平庸又如何?此人青词深得陈恪真传,文采斐然,足以胜任翰林院那些舞文弄墨、歌功颂德的差事。

    nbsp更重要的是,他“跟对了人”!

    nbsp他背后站着的是陈恪,是嘉靖如今最锋利、也最合心意的一把刀!

    nbsp赐他一个“便宜状元”,既是酬答其青词之功,更是对陈恪的一种无声嘉许与扶持——朕看好你带出来的人!

    nbsp“状元……便点陈谨吧。”嘉靖的声音恢复了平静,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其青词……尤佳。”他特意在“尤佳”二字上加重了语气,仿佛在为自己的决定注解。

    nbsp放下陈谨的卷子,嘉靖的目光投向下一份。

    nbsp这是一份文采风流、辞藻华丽的卷子,策论虽无太多新意,但胜在工整稳妥,引经据典也显露出深厚的功底。

    nbsp嘉靖翻开糊名——曹大章。

    nbsp再翻密册,果然,其父与严嵩门下某位权臣有旧。

    nbsp嘉靖眼中闪过一丝了然。

    nbsp严嵩那老狐狸力保此人,他岂能不知?点个榜眼,给严党一个面子,也显得他这个皇帝“不偏不倚”。

    nbsp此为平衡之道,帝王心术。

    nbsp“榜眼,曹大章。”

    nbsp最后一份卷子被拿起。

    nbsp策论开篇便如刀锋出鞘,直指时弊!痛陈吏治腐败、卫所糜烂、海禁弊端,言辞激烈,充满忧国忧民之情,虽在具体方略上略显粗糙,但那股子“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刚直之气,几乎要破纸而出!

    nbsp嘉靖看着卷子上“温应禄”三个字,再对照密册中记录的其寒门出身、性情刚烈、曾与同窗激烈辩论等事迹,眼前仿佛又浮现出那个在诏狱中宁折不弯的身影——杨继盛。

    nbsp“又一个杨继盛吗……”嘉靖喃喃自语,声音里带着一丝复杂的疲惫,又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欣赏。

    nbsp朝廷需要这样的“鲶鱼”,需要这样的“诤臣”来搅动死水,哪怕他们有时会显得“不识时务”。

    nbsp点个探花,既是对其才学胆气的认可,也是将其置于一个相对显眼却又不会立刻搅动大局的位置。

    nbsp“探花,温应禄。”

    nbsp朱笔提起,饱蘸浓墨,在那三份卷子的糊名处,郑重落下三个名字:

    nbsp一甲第一名,状元,陈谨。

    nbsp一甲第二名,榜眼,曹大章。

    nbsp一甲第三名,探花,温应禄。

    nbsp阳光透过精舍高窗,将御案分割成明暗两半。

    nbsp嘉靖放下朱笔,目光扫过那三个名字,最终停留在“陈谨”二字上,嘴角那抹意味深长的笑意,久久未散。

    nbsp精舍内,沉水香依旧袅袅,仿佛什么都没发生,又仿佛,一切早已注定。

    喜欢。

第383章 殿试(下)[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