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水煮大明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90章 郑和后人[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生生世世小说]https://m.3344xsla.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上几千居民过着靠海吃海的日子。岛民们世代口传,说自己祖上是明朝郑和船队的水手,两百年前船队路过这儿,有一艘船撞礁沉了,二十来个幸存水手游上岸,从此留下来娶当地媳妇,生儿育女。郑和七次下西洋,从1405年到1433年,船队规模大得吓人,每次出海两三万人,宝船长上百米,穿越南海、印度洋,一路到非洲东海岸。

    nbsp第七次航行是1431年,宣德年间出发,路过马六甲、印度西海岸、孟加拉湾,到达霍尔木兹海峡和东非港口。史书上说船队带瓷器、丝绸换象牙、香料啥的,但航行细节丢了不少,因为后来明朝档案被烧毁。肯尼亚拉穆群岛就在东非海岸,郑和船队很可能到过这儿,遇上风暴或礁石出事不是没可能。

    nbsp岛上居民的习俗是最直接的线索。他们不像周边非洲人那样头顶重物挑东西,而是用扁担扛在肩上,两头挂桶或筐,这是中国农耕时代的标配。做饭时,他们用筷子夹菜,大火炒锅,还爱喝茶叶。面食方面,妇女们用擀面杖压面团,拉成条煮面条,这在当地部落里挺少见。

    nbsp附近村子多头顶水罐或手抓饭,这些习惯跟中国农村老物件对得上,比如石碓捣米、萝筛粮食。墓地也怪,坟丘半圆形,朝东北方向,岛民说那是冲着中国故土,就算死了也望乡。碑上嵌瓷片,字迹虽有些模糊但笔画明显是汉字。

    nbsp物证更硬气。岛上家家户户藏着明代瓷器,多是青花碗碟,底款写“大明宣德年制”。宣德是朱瞻基的年号,正好对上郑和最后那次航行。不少从附近海域打捞的瓷片,图案和窑口都是宣德年间无疑。

    nbsp这些岛民皮肤颜色浅黄、眼睛细长,跟周边斯瓦希里人完全不一样。徐霞客和佛南神父一商量,这里正是东部非洲腰眼,在这附近建一个据点很有必要,于是在附近选了一个叫拉穆的天然深水良港,带着这群“老乡”开始建起港口和要塞。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临走时专门留下三个战士,一边教这群“老乡”学汉字说汉话,一边把他们训练成民兵,向周边扩展点根据地,顺手抓点“黑兄弟”帮着继续建设港口和要塞,每天都很充实,真是三不误。就这样,大明在非洲土地上正式有了第一个落脚点,这些郑和水手后人,绝笔还是属于贼忠诚那一类。

    nbsp李勇听到这里,直拍大腿,走到地图处又认真看了看:“干得漂亮!这个位置选得好”李勇正琢磨着,以后如何向非洲批量运送大明王爷,这不就有“藩王集散地”了。

    nbsp.窗外飘起今冬第一场雪,书房内却暖如春日。李勇摩挲着青花瓷碗上的缠枝莲纹,仿佛已看见万顷波涛间,大明日月旗与拉穆群岛的棕榈树一同在季风中摇曳。

    nbsp离开拉穆港后,探险队继续向南航行15天,因为李勇给徐霞客提过一嘴,大明朱家后代太多,以后准备向非洲移民大明的龙子龙孙,第一站首选马达加斯加岛,徐霞客也深以为然。

    nbsp马达加斯加岛位于非洲大陆的东南海面上,为仅次于格陵兰岛、新几内亚岛(也称伊里安岛)和加里曼丹岛的世界第四大岛屿,隔莫桑比克海峡与非洲大陆相望,最近距离为约有400公里。

    nbsp崇祯四年三月初三,34;闪电五号34;的风帆破开印度洋晨雾时,徐霞客正攥着张泛黄的《四海舆国志》比对海图。船舷外三百丈处,阿拉伯人建的马哈赞加港(位于马达加斯加岛的西北部)像枚锈蚀的铜钱嵌在西北海岸线上——那些蜂窝状的珊瑚石房屋顶上,还飘着几面褪色的新月旗。

    喜欢。

第290章 郑和后人[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