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玄桢记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729章 醉言非是糊涂语,铁证终教罪孽空[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生生世世小说]https://m.3344xsla.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半月后,一份匿名弹劾疏出现在萧栎御案上,称nbsp“谢渊借整顿兵部之名,排除异己,滥用御史台权力,致兵部人心惶惶”。疏中还列举了谢渊nbsp“严惩粮库吏员”nbsp的事例,称其nbsp“小题大做,苛待下属”。

    nbsp萧栎将弹劾疏交给谢渊,问道:“谢卿,此事你如何解释?”

    nbsp谢渊看过疏稿,冷笑道:“陛下,此乃旧党残余的诬告。臣严惩的粮库吏员,皆有账目不符、私吞粮款之实,并非苛待;整顿兵部是为了军粮安全,并非排除异己。玄夜卫已查到,弹劾疏是流放途中的张文指使旧部伪造的,臣有证据呈上。”

    nbsp他递上秦飞查获的张文与旧部的往来书信,上面清晰记录着伪造弹劾疏的计划。萧栎见状,怒声道:“张文屡教不改,着玄夜卫将其就地正法!旧党残余一律缉捕,严惩不贷!”

    nbsp“陛下圣明。”nbsp谢渊躬身道,“为杜绝此类诬告,臣恳请陛下下旨,凡匿名弹劾者,一律不予受理;实名弹劾需附确凿证据,否则以‘诬告论处。”

    nbsp萧栎准奏:“此议甚好,可即刻颁布。”

    nbsp处置完诬告案,谢渊意识到,旧党残余虽势力渐弱,却仍在暗中活动,必须斩草除根。他命秦飞加大对旧党残余的搜捕力度,同时清查兵部、吏部中与旧党有牵连的官员,一律革职查办。经过三个月的清查,共缉捕旧党残余二十余人,革职官员五十余人,彻底清除了渗透在军政系统中的旧党势力。

    nbsp大同卫传来急报,称nbsp“鞑靼游骑袭扰边境,需紧急调拨军粮五千石、火器千件”。谢渊接到奏报后,即刻启动军粮调度流程,按新细则,与侍郎、粮饷科主事共同签字确认,御史台全程监督,仅用一日便完成转发。大同卫总兵收到军粮、火器后,迅速组织反击,大败鞑靼游骑,捷报传至京师。

    nbsp萧栎在朝会上表彰谢渊:“谢卿修订的军粮调度细则成效显着,大同卫大捷,你功不可没!朕欲加你‘太师衔,赏黄金千两。”

    nbsp谢渊再次推辞:“陛下,大同卫大捷是将士用命的结果,细则只是提供了保障,臣不敢居功。黄金恳请转赠大同卫阵亡士卒家属,太师衔臣实难胜任,还请陛下收回成命。”

    nbsp萧栎看着谢渊坚定的眼神,心中愈发敬佩:“既如此,朕不勉强你。但赏不可免,命史官将你的功绩写入《成武实录》,以传后世。”

    nbsp谢渊躬身谢恩,心中清楚,帝王的信任是最大的赏赐,他唯有更加勤勉,才能不辜负这份信任。

    nbsp此后,谢渊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边防建设中。他根据各边卫的地理环境、敌情特点,制定了nbsp“差异化布防”nbsp策略:宣府卫重点加强骑兵建设,应对瓦剌的机动突袭;大同卫增修堡垒,配备重型火器,抵御鞑靼的攻城;辽东卫训练水师,防止女真部落从海上袭扰。

    nbsp为保障布防落实,他还推动修订《边卫军器供应条例》,规定nbsp“军器制造需按边卫需求定制,工部、兵部、边卫三方联合验收,不合格者一律返工,相关官员追责”。条例推行后,边卫军器质量大幅提升,战斗力显着增强。

    nbsp瓦剌可汗遣使求和,愿与大吴签订永久和平盟约,称nbsp“大吴边防坚固,军粮充足,瓦剌不敢再犯”。萧栎召集群臣商议,谢渊奏道:“陛下,瓦剌求和是真心,但仍需保持警惕,不可放松边防。可签订盟约,但需规定瓦剌不得在边境屯兵,互市需严格遵守此前章程。”

    nbsp萧栎采纳了谢渊的建议,与瓦剌签订盟约,边境迎来了真正的和平。消息传开,百姓欢呼雀跃,各地纷纷立碑纪念,称谢渊为nbsp“边防之柱”。

    nbsp和平并未让谢渊懈怠。他深知nbsp“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仍每日批阅兵部奏疏,巡查京营、边卫,完善各项制度。一日,他在巡查京营时,发现新兵训练强度不足,当即召见京营总兵:“新兵是边防的未来,训练必须严苛,若因训练不足导致战时伤亡,你我都难辞其咎!”

    nbsp京营总兵连忙认错,即刻加强训练强度。谢渊看着在烈日下刻苦训练的新兵,仿佛看到了宣府卫那个十七岁的士卒,心中暗下决心:一定要让这些新兵得到足够的保障,不再重蹈前人的覆辙。

    nbsp回到府中,谢渊收到李默的书信,称nbsp“宣府卫士卒为感谢大人保障军粮、冬衣,自发为大人立了生祠”。谢渊大惊,立刻回信斥责:“生祠万万不可,我只是做了分内之事,若再立生祠,我必奏请陛下严惩!”nbsp同时,他命杨武的继任者前往宣府卫,拆除已动工的生祠,并重申nbsp“为官者不可居功自傲,需以百姓、士卒为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谢渊的鬓角已染满霜白,身形也较往日清瘦了许多,可每日清晨卯时,御史台与兵部的奏疏仍会准时堆在他的案头。萧栎见他日渐憔悴,第三次在乾清宫劝道:“谢卿,你已近六旬,身子骨经不起这般操劳。朕准你带薪休养三月,一应政务暂交新任兵部侍郎打理,可好?”

    nbsp谢渊躬身行礼,声音虽有些沙哑却依旧坚定:“陛下体恤,臣铭感五内。只是大同卫刚完成堡垒修缮,需核验军器供应;宣府卫冬防粮饷虽已拨付,却恐有地方官暗中克扣nbsp——nbsp这些事皆关边防命脉,臣实在放心不下。待新任侍郎能熟练掌握《军粮调度细则》,将边卫核查流程理顺,臣再遵旨休养不迟。”

    nbsp萧栎无奈摇头,只得命太医院院判每日辰时亲送滋补汤药至谢府,又特批内库人参、当归等名贵药材,嘱咐nbsp“务必让谢卿补养身子”。可每次汤药送到,谢渊都命管家转送至京营伤病营,亲手交给营中医官:“这些士卒或在德胜门拼过命,或在宣府卫冻过骨,比我更需滋补。我这把老骨头,撑得住。”nbsp营中士卒得知后,常有伤愈的校尉带着自家晒的干菜、腌的腊肉登门道谢,谢渊总是婉拒,只问nbsp“训练是否跟上”“冬衣是否合身”。

    nbsp这日巳时,谢渊正伏案批阅《大同卫火器验收奏疏》,指尖忽然一阵发颤,朱笔在奏疏上划出一道歪痕。他想抬手揉一揉发酸的肩膀,胸口却猛地一阵绞痛,喉间涌上腥甜,一口鲜血nbsp“噗”nbsp地喷在奏疏上,染红了nbsp“火器合格”nbsp四个大字。他眼前一黑,身体向前栽倒,案上的《边卫布防图》散落一地。

    nbsp管家闻声冲进书房,见谢渊昏倒在地,吓得魂飞魄散,一边哭喊着nbsp“大人”,一边命人火速入宫禀报。萧栎正在内阁与新首辅议事,听闻消息,当即抛下奏折,带着太医院院判直奔谢府。榻前,谢渊面色惨白如纸,呼吸微弱,院判诊脉后低声道:“陛下,谢大人是积劳成疾,心脉受损,需立刻施针急救,能否挺过来,还要看天意。”

    nbsp萧栎攥着谢渊冰凉的手,眼中含泪:“无论用什么药材,都要救活他!他要是有个三长两短,大吴的边防怎么办?”

    nbsp太医院全力施救,谢渊昏迷了整整两日才缓缓睁眼。见萧栎守在榻前,双眼布满血丝,他挣扎着想坐起身,却被萧栎按住:“谢卿躺着别动,安心养病。政务有朕,边防有李默、岳谦,你什么都不用管。”

    nbsp谢渊虚弱地摇了摇头,握着萧栎的手,声音细若蚊蚋:“陛下……nbsp臣躺不住……nbsp兵部的《冬防粮饷复查清单》还在案头,标红的三处隐患……nbsp需即刻派人核查……nbsp新任侍郎年轻……nbsp恐虑事不周……”nbsp他顿了顿,喘了口气,又道,“臣已将《军粮调度细则》的补充条款、边卫突发情况应对策略,都写在蓝皮册子里,放在书架第三层……nbsp请陛下……nbsp务必督促执行……nbsp善待士卒……nbsp别让他们再因粮饷受委屈……”

    nbsp萧栎红着眼眶点头:“你放心,朕都记下了。你现在唯一要做的,就是好好养病,等你好了,咱们再一起议边防、查贪腐。”

    nbsp接下来的三个月,谢渊在府中休养,却仍未完全放下政务。每日午后,新任兵部侍郎都会带着奏疏前来请示,他靠在榻上,逐字逐句批改,耐心讲解制度细节;秦飞也会定期来汇报旧党残余清查进展,他反复叮嘱nbsp“不可株连无辜,却也别放过漏网之鱼”。期间,宣府卫、大同卫的将领纷纷派人送来慰问信,信中满是nbsp“盼大人早日康复”nbsp的恳切之语,谢渊让管家一一回信,只字不提自己的病情,只问士卒冷暖。

    nbsp入秋时,谢渊的身体渐渐康复,能在庭院中缓慢行走。他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拒绝了萧栎nbsp“继续休养”nbsp的提议,执意返回兵部:“陛下,冬防将至,臣必须回去盯着。看到士卒们穿上暖衣、领到足额粮饷,臣才能真正安心。”

    nbsp萧栎拗不过他,只得同意,却特意下旨:“谢卿每日理政不得超过两个时辰,由太医院派医官随时照料。”nbsp谢渊虽口头应下,回到兵部后,却依旧忙到日暮nbsp——nbsp核查军粮转发记录,抽查京营训练情况,修订《边卫协同作战章程》,事事亲力亲为。只是没人发现,他案头多了一个小瓷碗,里面常盛着太医院熬的护心汤药,喝的时候总会皱一皱眉,却从不会落下一碗。

    nbsp这年冬,瓦剌游骑再次袭扰宣府卫,因军粮充足、军器精良,李默率军迅速将其击退。捷报传到京师,萧栎在奉天殿设宴庆功,特意让内侍扶谢渊坐在身边。举樽时,萧栎朗声道:“此次大捷,谢卿制定的制度功不可没!朕敬谢卿,愿大吴边防永固,谢卿身体康健!”

    nbsp谢渊起身躬身,接过酒樽,目光扫过席间各司其职的文武官员,又望向窗外飘落的初雪nbsp——nbsp仿佛看到宣府卫士卒穿着新冬衣巡逻的身影,看到京营新兵在训练场挥汗如雨的模样。他微微一笑,饮尽杯中酒,心中澄澈如洗:只要守住初心,守住制度,守住那些需要守护的人,纵使身形消瘦,纵使鬓发如霜,这颗为大吴跳动的心,便永远不会疲惫。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卷尾语

    nbsp谢渊醉后直言指证杨武,看似偶然的酒酣之举,实则是深思熟虑的查案策略nbsp——nbsp借宴饮打破官官相护的壁垒,以醉态掩饰查案的锋芒,既避免了提前走漏风声,又能当场获取初步供词,尽显nbsp“刚直与智慧并存”nbsp的政治手腕。从私扣军粮的查实,到旧党残余的清除,再到军粮调度细则的完善,谢渊以nbsp“士卒性命为念”,层层递进,终实现nbsp“个案惩处”nbsp到nbsp“制度防弊”nbsp的闭环,暗合明代nbsp“于谦严惩军粮贪腐”nbsp的历史本质。

    nbsp心理层面,谢渊的nbsp“醉”nbsp与nbsp“醒”nbsp形成鲜明张力:表面的酒酣拍案是nbsp“醉”,实则是借酒壮胆、打破僵局的策略;内心对士卒冻饿的痛惜、对贪腐的愤怒是nbsp“醒”,始终指引着查案的方向。面对张文等人的包庇,他不怒不躁,凭证据说话;处置杨武时,他不徇私情,依法严惩,展现了nbsp“公而忘私”nbsp的直臣本色。

    nbsp《大吴名臣传?谢渊传》载:“渊虽位极人臣,却心系士卒,见军粮被私扣,怒而醉言,竟破积案,清旧党,定新规,边军赖以安。”nbsp此案印证了nbsp“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士卒是最强的边防”nbsp的真理nbsp——nbsp封建王朝的衰亡往往始于对基层的漠视,而谢渊的努力,正是通过守护军粮这一nbsp“生命线”,守住了民心,也守住了江山。

    nbsp兵部宴厅的酒樽早已蒙尘,但谢渊拍案怒斥的身影,却永远镌刻在大吴的史册中。他以一生践行nbsp“守纲纪、护苍生”nbsp的初心,用制度守护军粮,用公正慰藉亡魂,为后世留下了nbsp“为官当守正,治边当务实”nbsp的宝贵遗产,成为跨越时代的精神坐标。

    喜欢。

第729章 醉言非是糊涂语,铁证终教罪孽空[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