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善若水,寻安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60章 世界舞台[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生生世世小说]https://m.3344xsla.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日内瓦国际会议中心的玻璃穹顶下,来自六十多个国家的传统医药专家济济一堂。我站在后台,透过帷幕缝隙望着座无虚席的主会场,喉咙微微发紧。

    nbsp34;爸,别紧张。34;程明帮我调整领带,34;您的报告准备得很充分。34;

    nbsp我深吸一口气,摸了摸西装内袋里的铜铲——这次我没带实物,只带了一张特写照片作为演讲道具。自从上次直播后,这把千年药铲已经成了国际传统医药界的34;明星34;,连带着药膳馆的生意都翻了几番。

    nbsp34;程远,34;郑淮安匆匆走来,34;刚得到消息,俄罗斯代表团要展示的西伯利亚发现物,据说与39;四器39;有惊人相似性。34;

    nbsp34;陈志明参与了吗?34;我警觉地问。

    nbsp34;没有,他自从西伯利亚事件后就销声匿迹了。34;郑淮安压低声音,34;但带队的是马克西姆·伊万诺夫,就是之前与39;新催化科技39;合作的那位。34;

    nbsp我点点头。这位伊万诺夫教授在极地微生物研究领域赫赫有名,学术声誉无可挑剔。如果他参与的研究,至少不会像陈志明那样走歪门邪道。

    nbsp会议正式开始,WHO总干事首先致辞,强调传统医药与现代科技融合的重要性。接着是各国代表的主旨演讲。轮到中国代表团时,我走上讲台,面对数百双期待的眼睛。

    nbsp34;女士们,先生们,34;我用英语开场,34;今天我要分享的是一个跨越千年的医药智慧传承故事;

    nbsp四十五分钟的报告,我系统阐述了34;四器合制34;的历史渊源、科学原理和现代应用。当展示到铜铲与磁场协同作用的实验数据时,会场响起一片惊叹。俄罗斯代表团尤其专注,伊万诺夫教授不停做着笔记。

    nbsp问答环节,一位印度学者提问:34;程教授,您如何解释不同文明中出现的类似药具?是文化交流的结果,还是人类共同的医药智慧结晶?34;

    nbsp34;两者都有。34;我坦然回答,34;正如印度阿育吠陀与中国药膳都重视饮食调理,这是人类对健康的共同追求;而具体工具的相似,则可能通过丝绸之路等渠道传播。34;

    nbsp伊万诺夫突然举手:34;程教授,我们团队在西伯利亚永久冻土带发现的古代药具,与您展示的39;四器39;在功能上惊人相似。您认为这支持了您的跨文化传播理论吗?34;

    nbsp34;我很期待看到贵团队的研究成果。34;我谨慎回应,34;但科学需要实证,相似性不等于同源性。34;

    nbsp我的回答似乎让伊万诺夫满意,他点点头坐下。但坐在他旁边的一位金发女士——名牌显示是34;叶卡捷琳娜·彼得罗娃博士34;——却露出不以为然的表情。

    nbsp下午的分组会上,俄罗斯团队展示了他们的发现:一组距今约八百年的金属制药工具,包括一把铜刀、一个银钵和一根铁棒。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个带有螺旋纹路的铜盘,功能类似我们的铜铲。

    nbsp34;这些器具出自12世纪西伯利亚萨满医师之墓,34;伊万诺夫解释道,34;检测显示铜刀和银钵含有特殊合金,能催化某些药物反应。34;

    nbsp郑淮安小声对我说:34;看那个铜盘!纹路和你的铜铲几乎一样!34;

    nbsp确实,屏幕上的特写显示铜盘表面有类似的螺旋纹路,只是排列方式略有不同。更令人惊讶的是,俄罗斯团队也发现了这些器具与地磁场的相互作用。

    nbsp34;这不可能是巧合。34;郑淮安喃喃道,34;两地相隔万里,怎么会;

    nbsp茶歇时,伊万诺夫主动找我们交流。这位身材魁梧的俄罗斯学者英语流利,带着浓重的西伯利亚口音。

    nbsp34;程教授,我们对您的研究深表敬意。34;他真诚地说,34;西伯利亚的发现似乎印证了您的理论——古代药师们独立发现了金属催化在制药中的妙用。34;

    nbsp彼得罗娃博士却不客气地插话:34;或者,这些知识是从中国传到西伯利亚的?毕竟,你们的历史更悠久。34;她的语气带着微妙的挑衅。

    nbsp34;科学不分国界,知识没有疆域。34;我平和地回答,34;重要的是,我们如何从古人智慧中汲取灵感,解决现代医学难题。34;

    nbsp伊万诺夫赞赏地点头,邀请我们参加晚上的小型研讨会,详细交流发现细节。彼得罗娃明显不悦,但没再说什么。

    nbsp晚餐后,我们来到会议中心的一个小会议室。除了中俄团队,还有印度、伊朗和德国的几位专家。伊万诺夫展示了更多未在大会上公开的数据,包括铜盘在极光下的异常反应。

    nbsp34;极光?34;程明惊讶地问,34;您是说地磁暴会影响药具性能?34;

    nbsp34;确实如此。34;伊万诺夫调出一组数据,34;在特定地磁条件下,铜盘的催化效率提高近三倍。我们推测,萨满医师可能选择在极光强烈时制药。34;

    nbsp这与我们发现满月时药效更好的现象异曲同工!郑淮安迫不及待地分享了我们关于月相影响的研究,两国团队越聊越投机。

    nbsp彼得罗娃却一直冷眼旁观。当讨论转向器具的金属成分时,她突然发问:34;程教授,您的铜铲检测过锎元素吗?34;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34;锎?34;我一愣,34;这种人造超铀元素怎么可能出现在古代器物上?34;

    nbsp34;西伯利亚铜盘检测到了极微量锎247。34;她意味深长地说,34;这种同位素半衰期极长,只存在于特定陨石中。34;

    nbsp会议室瞬间安静。锎247是地球上极其稀有的元素,若古代器物中含有它,几乎可以确定使用了陨铁材料。

    nbsp34;我们没检测过这个指标。34;我坦诚道,34;回国后会立即安排。34;

    nbsp研讨会结束前,伊万诺夫私下告诉我一个惊人消息:34;程教授,彼得罗娃博士曾经为39;医药联盟39;工作过。她这次来,可能另有目的。34;

    nbsp我心头一紧:34;您为什么要告诉我这个?34;

    nbsp34;科学应该纯洁。34;伊万诺夫蓝色的眼睛直视着我,34;我不希望西伯利亚的发现被商业利益玷污。34;

    nbsp回到酒店,我们立即联系国内实验室,安排铜铲的锎元素检测。同时,程明发现彼得罗娃在会间频繁与一个戴墨镜的男子交谈,那人很像陈志明的助手。

    nbsp34;他们肯定在谋划什么。34;郑淮安忧心忡忡,34;会不会想借锎元素的事做文章?34;

    nbsp我思索片刻:34;明天是闭幕式,伊万诺夫要做总结报告。如果他们要发难,很可能选在那个时候。34;

    nbsp第二天上午,闭幕式如期举行。伊万诺夫的报告精彩纷呈,将各国传统药具的相似性上升到了34;人类医药文明共同体34;的高度。就在报告接近尾声时,彼得罗娃突然举手要求发言。

    nbsp34;各位同仁,34;她走上讲台,声音清晰而冷峻,34;我想补充一个关键发现。中俄两国古代药具的共同点不仅是形制和功能;

第160章 世界舞台[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