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国际风云[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生生世世小说]https://m.3344xsla.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世界卫生组织日内瓦总部大楼的玻璃幕墙反射着初夏的阳光,晃得我有些睁不开眼。郑淮安站在我旁边,不断调整领带结的位置,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
nbsp34;放松点,34;我小声说,34;只是场技术说明会。34;
nbsp34;只是?34;郑淮安瞪大眼睛,34;程远,台下坐着二十多个国家的传统医药专家,还有WHO和WTO的官员!34;
nbsp程明从洗手间回来,西装笔挺,比我们两个老家伙镇定多了:34;爸,我刚看到陈志明了,他在后排坐着,胸前挂着39;医药联盟39;的观察员证。34;
nbsp我心头一紧。自从三个月前WHO宣布将34;四器合制34;工艺列入《世界传统医药保护名录》候选名单后,34;医药联盟34;就开始了各种阻挠行动。
nbsp34;别管他,34;我整了整衣领,34;我们靠科学说话。34;
nbsp会场能容纳两百人,却挤了近三百听众。前排就座的有中国代表团、瑞士卫生部长和WHO总干事。我注意到冯·霍恩海姆博士坐在专家席上,看到我们时微微点头示意。
nbsp技术说明会开始,WHO传统医学部主任简·莫里斯首先致辞:34;今天我们将评估一项源自中国、具有千年历史的制药工艺的科学价值及其文化意义;
nbsp我的报告安排在第三位。当主持人念到我名字时,掌心已经汗湿。走上讲台,面对无数双审视的眼睛,我深吸一口气,点击遥控器,大屏幕上显示出34;四器合制:古代多金属催化系统的现代科学解析34;的标题。
nbsp34;女士们,先生们,34;我用英语开场,34;今天我要分享的不仅是一项古老技艺,更是一段跨越千年的科学对话;
nbsp四十分钟的报告,我系统阐述了我们在西藏的发现、实验室验证结果以及34;四器34;在药膳应用中的创新。当展示到铜铲与铜钵的协同催化机制时,会场响起一片惊叹声。
nbsp问答环节,一位印度学者提问:34;程教授,您如何证明这种工艺确实源自古代,而非现代人伪托?34;
nbsp我早有准备:34;三个证据:第一,西藏喇嘛庙发现的16世纪丝绸卷轴;第二,帕拉塞尔苏斯手稿中的相关记载;第三;我指向大屏幕,34;这是我们用碳14测年法确定的铜铲年代——公元8世纪左右。34;
nbsp冯·霍恩海姆突然举手:34;作为补充,我的家族档案中有17世纪来自中国的信函,明确提到了39;四器39;工艺。34;
nbsp会场气氛逐渐倾向于支持列入名录。就在此时,后排站起一个熟悉的身影——陈志明。
nbsp34;程教授,34;他面带微笑,语气却咄咄逼人,34;您声称这项工艺属于39;传统知识39;,但贵校已经申请了六项相关专利,这不是自相矛盾吗?34;
nbsp会场一阵骚动。郑淮安立刻站起来反驳:34;我们申请的是现代检测方法和应用设备专利,从未对传统工艺本身主张权利!34;
nbsp34;但专利范围涵盖了工艺的关键参数。34;陈志明亮出一份文件,34;这是国际专利局的检索报告,显示贵校的专利申请确实可能阻碍该工艺的传统应用。34;
nbsp我心头火起,这完全是断章取义。正要反驳,程明却抢先一步走到麦克风前:
nbsp34;作为项目技术负责人,我可以澄清。34;他声音沉稳,34;我们公开了所有传统工艺细节,专利仅针对现代检测工具。事实上;他点击平板,大屏幕显示出一份声明,34;我们已经向WHO承诺,相关专利将免费授权给发展中国家传统医药机构使用。34;
nbsp会场响起掌声。陈志明脸色阴沉地坐下总干事低声与法律顾问交谈后宣布休会,下午继续讨论。
nbsp午餐时,冯·霍恩海姆找到我们。34;程先生,34;他低声说,34;小心陈志明的新动作。39;医药联盟39;资助了一家叫39;新催化科技39;的公司,专门针对你们的研究。34;
nbsp34;我们有所耳闻。34;我点头,34;他们上周发表了那篇质疑我们数据的文章。34;
nbsp34;不止如此。34;老博士神色凝重,34;他们搞到了帕拉塞尔苏斯原始手稿的另外几页,可能包含39;四器39;的其他秘密。34;
nbsp下午的闭门讨论异常激烈。我们被要求暂时离场,在休息室等待。两小时后,莫里斯主任亲自来通知我们:技术委员会以微弱多数通过了将34;四器合制34;列入保护名录的建议,但附加了一个特殊条款。
nbsp34;什么条款?34;郑淮安急切地问。
nbsp34;需要成立一个国际专家组,进一步验证工艺的普适性。34;莫里斯看着我说,34;程教授,您愿意主持这个专家组吗?34;
nbsp我惊讶地看向中国代表团团长,他微笑着点头。34;这是我的荣幸。34;我郑重回答。
nbsp离开WHO大楼时,夕阳将日内瓦湖染成金色。程明突然拉住我的袖子:34;爸,看那边!34;
nbsp陈志明正在大楼侧门与一个戴墨镜的男子交谈,那人递给他一个厚厚的文件袋。注意到我们的目光,陈志明迅速钻进一辆黑色轿车离去。
nbsp34;那个墨镜男,34;程明压低声音,34;是39;新催化科技39;的首席科学家,我在《自然》上见过他的照片。34;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回到酒店,我们连夜讨论应对策略。冯·霍恩海姆通过孙女艾琳娜发来一封加密邮件,附件是几张模糊的手稿照片。
nbsp34;这是;郑淮安放大图像,34;天啊!帕拉塞尔苏斯提到了第五种材料!34;
nbsp照片上的拉丁文笔记潦草地写着:34;...四器之外,尚有第五要素,乃天地之精,藏于;
nbsp后面的内容被污渍遮盖,无法辨认。
nbsp34;第五要素?34;程明皱眉,34;是指某种催化剂吗?34;
nbsp34;更像是哲学概念。34;我思索着,34;帕拉塞尔苏斯深受炼金术影响,常把物质与精神混为一谈。34;
nbsp第二天清晨,一个意外来电打断了我们的讨论。来电显示是西藏的次仁多吉。
nbsp34;程教授!34;次仁的声音透着焦急,34;诺华的人又来了,带着自治区政府的特别许可,说要采集湖底微生物样本!34;
nbsp34;什么时候的事?34;
nbsp34;昨天中午。带队的就是上次那个陈主任,他说这是WHO项目的一部分!34;
nbsp我立刻联系中国代表团核实,得到的回复是:绝无此事。代表团当即向西藏有关部门发出警示,但为时已晚——陈志明的团队已经完成了采样。
nbsp34;他们这是赤裸裸的生物剽窃!34;郑淮安愤怒地拍桌。
nbsp我们立即整理证据,向WHO提出正式投诉。同时,程明想出了一个反击方案:通
第158章 国际风云[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