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赵嫣[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生生世世小说]https://m.3344xsla.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悔不听汝言!34;
nbsp城破的混乱中,严纲带着赵嫣和数百残兵杀开一条血路,逃往常山。
nbsp途中,严纲不解:34;姑娘为何要救我?我本是公孙瓒的旧部;
nbsp34;乱世之中,人才最难得。34;赵嫣包扎着伤口,34;你勇猛善战,只是遇人不淑。常山的族人需要保护,我正缺你这样的将领。34;
nbsp回到真定,赵嫣发现家乡已非昔日模样。
nbsp袁绍的部将吕旷在郡中横征暴敛,百姓怨声载道。
nbsp她召集乡勇,又联络附近的黑山军余部,决定驱逐吕旷,重建秩序。
nbsp34;吕旷有三千兵马,咱们只有八百人,硬拼不行。34;赵嫣在帐中与诸将商议,34;他贪婪好色,下个月是他的生辰,必会大肆搜刮民财,咱们就在那时动手。34;
nbsp到了吕旷生辰那日,赵嫣让人扮成送贺礼的百姓,将兵器藏在礼盒中混入府衙。
nbsp夜半时分,她亲自带着五十名死士,攀墙而入,直扑吕旷的卧房。
nbsp34;大胆贼寇!34;吕旷从美人怀中惊醒,拔剑抵抗。
nbsp赵嫣的青萍剑快如闪电,三招便挑落他的佩剑,剑尖直指咽喉:34;吕旷,你搜刮的民脂民膏,该还了!34;
nbsp府衙外的士兵见主将被擒,顿时溃散。
nbsp赵嫣下令开仓放粮,又张贴告示,宣布34;轻徭薄赋,与民休息34;,真定百姓奔走相告,都说34;赵家的女儿回来了,好日子要来了34;。
nbsp建安三年,曹操击败吕布,势力扩展到冀州。
nbsp他听闻赵嫣在常山治理有方,百姓安居乐业,特意派使者前来招抚。
nbsp使者带来一封曹操的亲笔信,信中说:34;闻卿智勇双全,保全一方百姓,孤甚嘉之。若肯归顺,当表为常山太守。34;
nbsp诸将都劝她接受:34;曹操势大,抗拒只会招来灾祸。34;
nbsp赵嫣却看着信中的34;归顺34;二字,想起父亲说的34;赵氏子孙,不事二主34;,摇了摇头:34;我保境安民,不是为了官职爵位。曹操若真心为百姓,便不会强迫我归顺;若要吞并常山,我唯有一战。34;
nbsp她加强城防,训练乡勇,又与幽州的鲜于辅、渔阳的田豫联络,形成犄角之势。
nbsp曹操见招抚不成,果然派夏侯渊率军来攻。
nbsp赵嫣却不与他正面交锋,只是坚壁清野,派小股部队袭扰粮道。
nbsp夏侯渊性急,下令强攻。
nbsp赵嫣登上城楼,见曹军在城外列阵,忽然对身边的弓手们说:34;瞄准他们的鼓手!34;
nbsp鼓声一停,曹军的阵脚顿时有些混乱。
nbsp赵嫣趁机下令开城门,让严纲带骑兵冲杀。
nbsp这是她从34;白马义从34;那里学来的战术,利用骑兵的冲击力打乱敌军部署,再退回城中坚守。
nbsp如此反复几次,夏侯渊损兵折将,只得退兵。
nbsp捷报传到许都,曹操抚掌大笑:34;常山有此女杰,孤倒要见识见识。34;
nbsp他不再派兵征讨,反而送来粮草和布匹,说34;愿与卿共守北疆34;。
nbsp赵嫣明白,这是曹操的怀柔之术,却也乐得暂时相安无事。
nbsp她用曹操送来的物资重修水利,开垦荒地,还在真定设立学堂,教百姓读书识字。
nbsp有老臣感叹:34;赵家有女,胜过十万雄兵。34;
nbsp建安五年,官渡之战爆发。袁绍派人来常山求援,曹操也遣使希望她袭扰袁绍后方。
nbsp赵嫣召集诸将商议,最终决定按兵不动:34;袁曹相争,胜负未分,咱们守好常山,让百姓远离战火,便是最大的功劳。34;
nbsp她命人在边境设立关卡,严禁双方军队入境劫掠,又开放粮仓,接济因战乱流离失所的流民。
nbsp那些逃过一劫的百姓都说:34;若不是赵姑娘,我们早就死在乱军之中了。34;
nbsp这年秋天,赵嫣在整理父亲的遗物时,发现一本未完成的《治边策》,里面详细记载了如何安抚边疆少数民族、如何发展屯田、如何训练乡勇。
nbsp她捧着泛黄的纸页,忽然明白父亲的期望——所谓将门之后,不仅要能上阵杀敌,更要懂得守护一方安宁。
nbsp她拿起笔,在父亲的手稿后续写:34;治国如治家,不在兵多将广,而在民心向背。苛政猛于虎,仁爱胜刀枪。34;
nbsp写完后,她望向窗外,真定的田野里稻浪翻滚,孩子们在阳光下追逐嬉戏,忽然觉得,父亲和自己付出的一切,都值了。
nbsp建安十二年,曹操北征乌桓,路过常山。
nbsp他特意召见赵嫣,见这位传说中的女杰虽已年过三十,却依旧目光锐利,举止沉稳,不禁赞道:34;孤原以为常山多骑士,没想到还有你这样的女中诸葛。34;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34;丞相过誉了。34;赵嫣躬身行礼,34;民女只是做了分内之事。34;
nbsp34;听说你拒绝了袁绍和公孙瓒的招揽,为何独独愿与孤合作?34;曹操饶有兴致地问。
nbsp34;因为丞相北征乌桓,是为了保北疆安宁,而非争夺地盘。34;赵嫣坦然道,34;当年家父曾说,能让百姓安居乐业者,便是明主。34;
nbsp曹操闻言大笑,当即表奏赵嫣为34;常山郡都尉34;,准她自行任免属官,治理地方。
nbsp消息传开,常山百姓奔走相告,都说这是34;天遂人愿34;。
nbsp担任都尉期间,赵嫣推行了一系列新政:丈量土地,按亩征税,让豪强地主不能再隐瞒田产;设立34;义仓34;,丰年储粮,灾年放赈,让百姓不再为温饱发愁;还组建了34;乡勇营34;,农时耕作,闲时训练。
nbsp建安十七年的常山,已不见当年战火烽烟。
nbsp真定城外的稻田连成片,新修的水渠如银带缠绕其间,孩童们在田埂上追逐打闹,笑声顺着风飘进城中——这是赵嫣治理常山的第十个年头,昔日饱经战乱的土地,终于长出了安宁的模样。
nbsp这年春天,曹操派来的使者带来一封密信,信中说河间郡爆发叛乱,袁绍旧部田银聚众数万,请求赵嫣出兵协助平叛。
nbsp赵嫣看着信中34;可暂代冀州牧职权34;的许诺,指尖在案上轻轻敲击——她知道,这是曹操的试探,也是对她多年治理成效的认可。
nbsp34;将军,田银是袁绍的死忠,若不趁其羽翼未丰铲除,必成后患。34;严纲如今已是常山都尉府的中郎将,摩拳擦掌请战,34;末将愿率三千乡勇,十日之内定能平定叛乱。34;
nbsp赵嫣却摇头,展开河间郡的舆图:34;田银虽勇,却不得民心。他强征粮草,劫掠妇女,早已激起民愤。咱们不必急着出兵。34;她指着地图上的几个村落,34;这些地方曾是袁绍的粮仓,田银定会派人搜刮,你带一队人去那里布防,只守不攻,让他粮道断绝。34;
nbsp严纲虽有疑虑,仍依计行事。
nbsp果然,田银的部下在河间劫掠时遭遇伏击,不仅粮草被截,还被乡勇们牵着鼻子在山谷里打转。
nbsp半个月后,叛军因饥饿溃散,田银被部下绑送官军,叛乱竟未费一兵一卒便平定。
nbsp曹操接到捷报时,正在铜雀台宴请群僚,听闻赵嫣34;不战而屈人之兵34;的计策,举杯对郭嘉笑道:34;此女有汉初平阳公主之风,可惜生为女子。34;
nbsp郭嘉却摇头:34;正因是女子,才更懂怀柔之术。丞相若能善用,北疆可安。34;
nbsp消息传回常山,赵嫣正在学堂里教孩童们识字。
nbsp一个扎着总角的男孩举着竹简问:34;赵都尉,39;仁39;字为何要这样写?34;
nbsp她放下手中的笔,指着窗外正在耕作的农夫:34;你看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只为求得温饱。
nbsp所谓39;仁39;,便是让百姓能安稳度日,不必担惊受怕。34;
nbsp男孩似懂非懂地点头,赵嫣却想起建安五年那个雪夜,自己带着族人躲在地道里,听着外面的厮杀声发抖的情景。
nbsp那时她以为,乱世中唯有刀剑能保护自己,如今才明白,真正的铠甲,是百姓心中的安宁。
nbsp建安二十年,曹操西征张鲁,召赵嫣入朝议事。
nbsp临行前,她将常山的政务托付给严纲,又将那柄34;青萍34;剑传给族中最聪慧的少年:34;剑是用来守护的,不是用来杀戮的。若有外敌来犯,便用它扞卫家园;若百姓有难,便用它斩断疾苦。34;
nbsp抵达许都时,恰逢曹丕主持的34;文会34;。席间,众文士吟诗作赋,称颂曹操的功德,见赵嫣一个女子在座,有人故意刁难:34;听闻赵都尉善用兵,不知能否以39;兵39;为题,作一首诗?34;
nbsp赵嫣拿起酒盏,望着窗外的护城河,缓缓道:34;铁甲生寒雪,旌旗映日红。何需刀剑利,长治在仁风。34;
nbsp诗句虽不华丽,却道出了她多年的治政心得。
nbsp曹丕击节赞叹:34;此句胜过千言万语。孤当奏请父王,为赵都尉加官进爵。34;
nbsp赵嫣却起身辞谢:34;民女所求,不过常山百姓安居乐业。若朝廷能减免北疆赋税,便是对民女最大的赏赐。34;
nbsp曹操听闻此事,对这个不慕名利的女子愈发敬重,不仅下令减免常山三年赋税,还将她的《治边策》刊印成书,分发各郡县效仿。
nbsp书中34;以农为本,以教为辅,以兵为备34;的十二字方针,后来成了曹魏治理边疆的准则。
nbsp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篡汉称帝。
nbsp消息传到常山,赵嫣正在修缮父亲的坟墓。
nbsp她望着墓碑上34;汉议曹从事赵公之墓34;的字样,忽然明白,朝代更迭如四季轮转,唯有百姓的生计,才是永恒的根基。
nbsp这年冬天,赵嫣辞去官职,将都尉之位传给严纲的儿子。
nbsp有人劝她:34;如今新帝登基,正是博取功名之时,为何要急流勇退?34;
nbsp她只是笑了笑,指着窗外正在织锦的农妇:34;你看她们织锦,经纬交错方能成纹。我这根39;经线39;,也该让位于新的39;纬线39;了。34;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退位后的赵嫣,在真定城外开了一家学堂,教附近的孩童读书识字,偶尔也会给他们讲当年的战事,但更多时候,是讲如何耕种、如何织布、如何与邻里和睦相处。
nbsp有老部下来看她,见她布衣素食,不禁感叹:34;当年那个跃马扬鞭的赵都尉,竟成了乡野先生。34;
nbsp赵嫣却指着学堂里琅琅的读书声:34;你听,这声音比当年的战鼓更响亮。34;
nbsp黄初七年,魏明帝曹叡继位,感念赵嫣治理北疆的功绩,追封她为34;常山郡夫人34;,赐谥号34;惠34;。
nbsp诏书送到常山时,赵嫣已卧病在床,她让学生念给自己听,听到34;兴农桑,办教育,安边境,惠民生34;十二字评语时,缓缓闭上了眼睛,嘴角带着一丝笑意。
nbsp她的葬礼上,常山的百姓自发前来送行,有人捧着新收的稻谷,有人带着织好的锦缎,还有人牵着自家的孩童——这些孩子,大多是在她创办的学堂里识的字。
nbsp送葬的队伍从真定城一直排到赵昂的墓前,哭声里没有悲戚,只有深深的感念。
nbsp多年后,陈寿撰写《三国志》,为赵嫣立传,赞其34;以女子之身,守一郡之地,保万民平安,虽古之良吏,未能过也34;。
nbsp而在常山的地方志里,人们更愿意称她为34;赵先生34;,说她用一生的光阴,在乱世的经纬里,织出了一片属于百姓的晴空。
nbsp真定城外的学堂至今仍在,堂前的老槐树下,刻着赵嫣当年写下的那句诗:34;何需刀剑利,长治在仁风。34;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像极了那个女子温和而坚定的声音,在岁月里久久回响。
喜欢。
第240章 赵嫣[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