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朱治[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生生世世小说]https://m.3344xsla.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粮道被断。王朗军中大乱,孙策趁机从柴桑出兵,与朱治前后夹击,一战击溃王朗。
nbsp庆功宴上,孙策举杯:“朱公镇守吴郡,如我左臂,今日能平定会稽,朱公首功!”
nbsp朱治起身回敬:“将军谬赞。如今江东初定,当安抚百姓,恢复农桑。”
nbsp他献上一本簿册,“这是吴郡各县的户籍,可依此征收赋税,不使百姓流离。”
nbsp孙策翻开簿册,见上面记得密密麻麻,连偏远乡邑的户数都一清二楚,不禁赞叹:“朱公既能领兵,又善民政,真乃江东柱石。”
nbsp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孙策遇刺身亡的消息传来时,朱治正在余杭县巡查农桑。
nbsp他跌跌撞撞赶回吴县,见孙权扶着灵柩痛哭,群臣议论纷纷,有人说该迎孙策的弟弟孙翊继位,有人主张向曹操称臣。
nbsp“都住口!”朱治大喝一声,走到孙权面前跪下,“少主年虽弱,却有英睿之姿。当年孙策将军临终前,曾握着我的手说‘孙权可任大事,诸位难道要违逆故主遗命?”
nbsp他这一跪,部将吕范、程普等人纷纷跟着下跪。
nbsp孙权擦去眼泪,对朱治深深一揖:“朱公若不弃,权愿听教诲。”
nbsp当夜,朱治留在府中,为孙权分析局势:“曹操在官渡大败袁绍,势力正盛,不可与其争锋。当务之急是平定山越,稳固后方,再向朝廷遣使纳贡,暂避锋芒。”
nbsp他取出地图,“豫章郡的华歆是个明事理的人,可遣使劝降,免得动兵。”
nbsp孙权听得入神,不知不觉天已破晓。“朱公之言,如拨云见日。”
nbsp他起身倒了杯热茶,“以后朝中大事,还望朱公多多指点。”
nbsp朱治接过茶,望着眼前的少年主公。
nbsp他想起二十年前在盐渎的自己,也是这般在乱世中摸索前行。
nbsp只是如今,他不再是孤身一人,肩上扛着江东的安危,扛着万千百姓的生计。
nbsp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赤壁之战的消息传到吴郡时,朱治正在主持修堤。
nbsp百姓们围着他欢呼,说周瑜将军一把火烧了曹操八十万大军。
nbsp“别只顾着高兴,”朱治敲了敲锄头,“堤坝得赶在春雨前修好,不然去年的旱灾白受了。”
nbsp他这些年在吴郡兴修水利,开垦荒地,亩产从三石提到了五石,百姓都叫他“朱父”。
nbsp忽有骑兵奔来,是孙权的传令兵:“主公令朱公速回建业,商议取南郡之事。”
nbsp朱治交代好工程,即刻启程。
nbsp建业的朝堂上,众将争论不休。
nbsp周瑜主张强攻南郡,鲁肃建议联合刘备,双方各执一词。
nbsp孙权看向朱治:“朱公意下如何?”
nbsp朱治起身道:“南郡乃荆州门户,不可不取。但曹操虽败,仍有许昌大军,若我军与刘备争斗,恐遭渔利。”
nbsp他顿了顿,“可让周瑜攻南郡,主公亲率一军取庐江,既显兵威,又不让刘备独大。”
nbsp孙权点头称善。
nbsp后来周瑜果然攻克南郡,孙权也拿下庐江,江东版图进一步扩大。
nbsp庆功时,孙权赐给朱治一座宅邸,就在建业城内。
nbsp朱治却很少住,多数时候仍在吴郡。
nbsp他见吴县的学堂破旧,便自掏腰包修缮,还请来九江的大儒讲学。
nbsp有学子问他:“朱公身经百战,为何看重读书?”
nbsp朱治坐在学堂的台阶上,望着孩子们读书的模样:“我年少时没书读,只能跟着父亲学记账。如今太平了,你们得好好学,将来才能治理这江东。”
nbsp他指着窗外的稻田,“就像种田,得先松土施肥,读书就是给脑子松土。”
nbsp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曹操南征,江东震动。
nbsp朱治时任安国将军,率军镇守濡须口。
nbsp他见曹军战船密布,便下令在水口筑坞,状如偃月,号“濡须坞”。
nbsp副将不解:“敌军船多,筑坞何用?”
nbsp朱治指着水面:“曹军不善水战,若他们登陆,咱们退入坞内坚守;若他们乘船来攻,坞内的弓弩可射退他们。”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果然,曹操大军来攻时,被濡须坞挡住去路,相持月余无果,只能退兵。
nbsp孙权巡视坞堡时,赞叹道:“此坞乃江东屏障,朱公真乃智将。”
nbsp这年朱治五十岁,鬓角已生白发。
nbsp他站在坞堡上,望着滔滔江水,想起初随孙坚时的光景,恍如隔世。
nbsp江风吹拂着他的战袍,那上面的补丁比勋章还多。
nbsp黄武元年(公元222年),孙权称帝,定都建业。
nbsp登基大典上,朱治被封为毗陵侯,食邑五千户,位列三公之上。
nbsp“朱公追随先父三十余年,今日朕能登基,全赖朱公辅佐。”孙权亲自为他斟酒,“以后朝中之事,朱公可随时入宫商议。”
nbsp朱治叩谢,声音已有些苍老:“老臣年迈,恐难当重任。但只要主公需要,老臣万死不辞。”
nbsp他这年已六十岁,身体大不如前,常咳得喘不上气。
nbsp孙权派太医诊治,又赐给他上好的药材,还特许他不用上朝,有事可在家中处理。
nbsp朱治却仍关心国事。
nbsp见孙权要伐辽东,他上书劝谏:“辽东太远,粮草难运,不如专心对付蜀汉,收复荆州。”
nbsp孙权虽未全听,却也暂缓了辽东之役。
nbsp黄武三年(公元224年),朱治病重。
nbsp孙权亲自到府中探望,见他躺在床上,盖着打补丁的被子,不禁落泪:“朱公为江东操劳一生,竟如此简朴。”
nbsp朱治握着孙权的手,气息微弱:“主公……要善待百姓……守好这江东……”
nbsp孙权哽咽着点头:“朱公放心,朕定会记住您的话。”
nbsp这年四月,朱治病逝,享年六十二岁。
nbsp消息传到吴郡,百姓罢市三日,自发到他的墓前祭拜,哭声传遍街巷。
nbsp后来,孙权在吴郡为朱治立祠,与孙坚、孙策的祠堂并列。
nbsp太康元年(公元280年),西晋灭吴,有官员到吴郡巡查,见朱治祠前仍有百姓供奉,感叹道:“江表诸将,朱治有安邦之智,更有惠民之德,难怪能名垂后世。”
nbsp祠堂的石柱上,刻着朱治生前常说的一句话:“治世如种田,深耕细作,方能有收。”
nbsp这句话,后来被写进了《吴书》,流传至今。
喜欢。
第234章 朱治[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