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国古代名人传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84章 李严[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生生世世小说]https://m.3344xsla.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bsp;  nbsp这些性格上的缺陷为他日后的政治生涯埋下了隐患。

    nbsp蜀汉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刘备为了夺回荆州,替关羽报仇,亲率大军伐吴。

    nbsp然而,在夷陵之战中,刘备因轻敌冒进,被东吴名将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遭遇惨败。

    nbsp刘备狼狈退回永安,此时的他身心俱疲,病情日益加重。

    nbsp刘备深知自己时日无多,为了确保蜀汉政权的稳定传承,他紧急征召李严前往永安宫。

    nbsp李严接到命令后,日夜兼程,火速赶往永安。

    nbsp刘备见到李严后,对他委以重任,任命他为尚书令。

    nbsp尚书令一职,位高权重,负责处理朝廷政务,协助皇帝决策。

    nbsp刘备希望李严能够凭借自己的才能和经验,帮助少主刘禅治理国家。

    nbsp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刘备病重,在白帝城托孤,李严与诸葛亮一同接受遗诏,辅佐少主刘禅。

    nbsp刘备任命李严为中都护,统领内外军事,镇守永安。

    nbsp永安地处蜀汉东部边境,是抵御东吴的重要屏障,刘备将如此重任交给李严,可见对他的信任与器重。

    nbsp刘备期望他能与诸葛亮相互配合,一文一武,稳定蜀汉局势,复兴汉室。

    nbsp建兴元年(公元223年),刘禅即位,李严被封为都乡侯,假节,并加授光禄勋。

    nbsp一时间,李严位高权重,荣耀至极,成为了蜀汉政权中的核心人物之一。

    nbsp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李严与诸葛亮之间的矛盾却逐渐显现。

    nbsp建兴四年(公元226年),诸葛亮准备北伐曹魏,以实现刘备兴复汉室的遗愿。

    nbsp为了更好地统筹军事行动,诸葛亮计划调李严率军镇守汉中。

    nbsp汉中是蜀汉的北方门户,战略地位极其重要,诸葛亮此举本是出于对国家大局的考虑。

    nbsp但李严却想方设法推脱,他不愿离开自己经营多年的江州,担心失去在当地的权势和利益。

    nbsp不仅如此,他还提出划分五个郡设立巴州,由自己担任巴州刺史的无理要求。

    nbsp李严的这一行为,无疑是在公然挑战诸葛亮的权威,妄图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nbsp诸葛亮以国家利益为重,拒绝了他的请求,两人之间的矛盾由此加深。

    nbsp此前,李严还曾劝诸葛亮接受九锡,进爵称王。

    nbsp九锡在古代是帝王赐予大臣的最高礼遇,接受九锡往往意味着有篡权夺位的意图。

    nbsp李严此举,用心险恶,表面上是在尊崇诸葛亮,实则是想将诸葛亮置于风口浪尖,引发蜀汉内部的矛盾和纷争。

    nbsp诸葛亮对李严的这种怂恿之举十分愤怒,严厉驳斥了他的提议,并明确表示自己一心只为兴复汉室,绝无半点私心杂念。

    nbsp李严的同乡尚书令陈震出使东吴前,私下提醒诸葛亮,说李严“腹中有鳞甲”,暗示他心术不正,可能会制造事端。

    nbsp诸葛亮虽表示要以大局为重,包容李严,但两人之间的嫌隙已然难以消除。

    nbsp建兴八年(公元230年),曹魏大司马曹真兵分三路进攻汉川,汉中局势危急。

    nbsp诸葛亮紧急命令李严率领两万人赶赴汉中增援。

    nbsp李严对被调离江州十分不满,他在江州经营多年,早已将这里视为自己的“领地”,不愿轻易离开。

    nbsp为了拒绝前往汉中,他私下传言司马懿等人设置官署职位来诱降自己,试图以此为借口推脱责任。

    nbsp诸葛亮深知李严的心思,为了安抚他,上表将他迁为骠骑将军,并让其子李丰接替督主江州防务。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在这种情况下,李严才勉强答应北上汉中。

    nbsp随后,诸葛亮命他以中都护的身份署理丞相府事务,并将其名字改为李平。

    nbsp建兴九年(公元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李严负责督运粮草。

    nbsp粮草供应是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李严肩负着重大的责任。

    nbsp然而,夏秋之际,天降大雨,道路泥泞不堪,粮草运输极为艰难。

    nbsp面对如此困难,李严不仅没有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反而因畏难情绪作祟,未能尽职尽责。

    nbsp他派参军狐忠、督军成藩传信给诸葛亮,让其退兵。

    nbsp诸葛亮北伐,筹备已久,此次出兵本有望取得重大战果,但由于粮草不济,无奈之下,只得依从李严的建议,率领大军撤回。

    nbsp但李严得知军队撤退后,却故作惊讶,质问诸葛亮“军粮充足,为何退兵”。

    nbsp他妄图以此推卸自己督办粮草不力的责任,甚至向后主刘禅上表,谎称军队是伪装撤退,目的是引诱敌军决战,试图将过错全部推给诸葛亮。

    nbsp诸葛亮对此早有防备,他将李严前后亲笔写的书信、奏疏一一展示出来,李严的谎言和错误瞬间暴露无遗。

    nbsp在铁证面前,李严辞穷理屈,只得叩头认罪。

    nbsp诸葛亮痛心疾首,他深知李严的行为严重损害了国家利益,破坏了北伐大计,若不严加惩处,难以服众。

    nbsp于是,他上表刘禅,历数李严种种罪行,包括自私自利、安身求命、不顾国家大事,北伐时百般推脱不肯支援,还妄图借职务之便谋取私利等。

    nbsp最终,李严被废为平民,流放到梓潼郡。

    nbsp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军中。

    nbsp李严听闻此讯,犹如晴天霹雳,他深知自己再无被起用的可能。

    nbsp在他心中,只有诸葛亮能理解并重用自己的才能,尽管两人之间存在矛盾,但诸葛亮始终以大局为重,对他也多有包容。

    nbsp如今诸葛亮离世,蜀汉朝堂再无他的容身之处。

    nbsp李严绝望与激愤交织,长期积压在心中的情绪瞬间爆发,致使他发病而死,一代风云人物就此落幕。

    nbsp李严之子李丰,在父亲被废后,并没有因此沉沦。

    nbsp他凭借自己的努力,在蜀汉的政治舞台上继续打拼,官至朱提太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为蜀汉政权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nbsp李严一生,起于微末,凭借卓越的才能在乱世中崭露头角,成为蜀汉的托孤重臣。

    nbsp他既有军事上的赫赫战功,又有治理地方的出色政绩,其能力不容小觑。

    nbsp然而,性格上的缺陷和膨胀的私欲,让他逐渐迷失自我,做出一系列损害国家利益的事情,最终身败名裂,以悲剧收场。

    nbsp他与诸葛亮同为托孤之臣,本应携手共进,复兴汉室,却因个人的贪念和野心,走上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令人唏嘘不已,也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

    喜欢。

第184章 李严[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