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国古代名人传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74章 夏侯霸[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生生世世小说]https://m.3344xsla.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nbsp夏侯霸的脚早已冻烂,脓血渗进草鞋,每走一步都如踩在刀尖上。

    nbsp当他们爬到摩天岭时,前方突然出现一道深达数十丈的断崖,一名士兵绝望地跪地大哭:“难道天要亡我等?”

    nbsp就在此时,远处传来清脆的铜铃声——是蜀汉的巡逻队!

    nbsp原来,姜维早已得知夏侯霸逃亡的消息,派牙将张嶷率千人沿阴平道搜寻。

    nbsp当浑身裹着兽皮的夏侯霸被抬进蜀军营帐时,张嶷望着他脚掌上露出的白骨,不禁感慨:“当年夏侯渊虎步关右,不想其子竟以如此惨烈之姿入蜀。”

    nbsp延熙十二年(249年)三月,成都皇宫的太极殿内,蜀汉后主刘禅亲自接见了这位特殊的降将。

    nbsp令夏侯霸意外的是,刘禅并未以“仇敌之子”相待,反而拉着他的手,指着自己的太子刘璿说:“此夏侯之甥也。”

    nbsp原来,夏侯霸的堂妹夏侯氏,早在建安五年(200年)便被张飞掳为妻室,而张飞之女正是刘禅的皇后——绕了一个大圈,夏侯霸竟成了蜀汉的“国舅”。

    nbsp那一刻,夏侯霸望着殿外盛开的芙蓉花,忽然想起母亲曾说过的话:“乱世之中,血缘有时比仇恨更坚韧。”

    nbsp刘禅对夏侯霸的礼遇,远超常人想象:甫一归降,便拜为车骑将军,赐爵列侯,还将成都城西的一处宅院赐给他,院中有一眼清泉,被命名为“思汉井”——不知这“汉”,是指蜀汉,还是他心中那个逐渐模糊的“曹魏”?

    nbsp最初的日子,夏侯霸过得并不安稳。蜀汉朝堂上,有人猜忌他“诈降”,有人讥讽他“背主求荣”,就连曾经的死对头姜维,也在第一次会面时,毫不掩饰地问:“公今弃魏投蜀,可知陇西父老如何骂你?”

    nbsp夏侯霸盯着姜维腰间的佩剑,忽然笑了:“当年你父亲姜冏为曹魏战死疆场,你却为蜀汉效力,又该如何自处?”

    nbsp这句话,让姜维瞬间沉默——两个背负着家族血债的人,在异国他乡,竟找到了某种微妙的共情。

    nbsp真正让夏侯霸融入蜀汉的,是延熙十八年(255年)的洮西之战。

    nbsp这一年,曹魏发生内乱,司马师病逝,姜维趁机率大军北伐。

    nbsp夏侯霸主动请命担任前锋,他太熟悉雍凉的地形了——哪里有埋伏,哪里适合伏击,甚至连曹魏军队的作息规律,都刻在他的脑子里。

    nbsp当大军行至洮水河畔,他敏锐地发现,曹魏雍州刺史王经犯了一个致命错误:将主力屯驻在平坦的洮西平原,却忽视了背后的董亭山。

    nbsp“当年我父亲在定军山,就是因分兵守险而遭突袭。”

    nbsp夏侯霸指着地图对姜维说,“今日,我要让王经重蹈覆辙。”

    nbsp他亲率五千轻骑,连夜绕到董亭山,借着月光砍断山上的树木,堆成鹿砦。

    nbsp次日清晨,当王经率军来攻时,只见满山都是“夏侯”旗号,喊杀声中,滚木礌石如暴雨般落下——这一仗,蜀军斩杀魏军数万人,洮水为之断流,是蜀汉自诸葛亮北伐以来最辉煌的胜利。

    nbsp当捷报传到成都,刘禅特意派人送来御酒,酒坛上刻着八个字:“国舅破敌,雪恨有期。”

    nbsp那一刻,夏侯霸望着手中的酒盏,忽然意识到:自己不再是那个只为报父仇的复仇者,而是真正成为了蜀汉的“车骑将军”。

    nbsp他开始主动研究蜀军的战术,将曹魏的屯田制改良后推荐给姜维,甚至在闲暇时,教刘禅的儿子们练习北方的骑射——那个曾经视蜀汉为仇敌的人,终究在岁月的冲刷下,与这片土地产生了难以割舍的联结。

    nbsp景耀五年(262年),夏侯霸已是七十四岁的老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这一年,姜维第九次北伐失败,蜀汉国力日衰,朝堂上“降魏”之声渐起。

    nbsp某夜,他独自坐在“思汉井”旁,望着水中倒映的月亮,忽然想起长安的老宅——那里的槐树,应该又开花了吧?

    nbsp这些年,他偶尔会收到曹魏旧部的密信,得知表弟夏侯玄早已被司马懿诛杀,侄子夏侯庄娶了司马懿的侄女,夏侯家族早已在曹魏朝堂失去了立足之地。

    nbsp“或许,我才是夏侯家最后的‘叛逆。”他苦笑着摸了摸腰间的蜀制佩刀,这把刀陪他征战了蜀汉的十三年,刀鞘上的蜀绣,早已磨得发白。

    nbsp景耀六年(263年),钟会、邓艾伐蜀的消息传来时,夏侯霸正在沓中养病。

    nbsp他强撑着病体去见姜维,说出了人生最后一个预言:“钟会此人性情诡谲,虽为曹魏将领,却暗藏不臣之心,若入蜀地,必生大乱。”

    nbsp可惜,此时的蜀汉君臣早已乱作一团,无人在意这位老将的忠告。

    nbsp当邓艾偷渡阴平、兵临成都时,夏侯霸望着城南的方向,忽然想起当年自己穿越阴平道的情景——同样的天险,不同的是,当年他是逃亡者,如今,他是守护者。

    nbsp他终究没能等到蜀汉的结局。

    nbsp据《华阳国志》记载,夏侯霸病逝于成都,时年七十五岁。

    nbsp临终前,他让人将自己的佩刀葬在定军山脚下,离父亲夏侯渊的墓冢不远不近的位置——仿佛这样,便能在另一个世界,向父亲解释这充满矛盾的一生:他曾为曹魏而战,也曾为蜀汉而战;他报了父仇,却也背叛了家族;他在异乡找到了归宿,却也永远成了故乡的过客。

    nbsp夏侯霸的一生,如同三国乱世的一个缩影:他是将门之后,却背负着杀父之仇;他是曹魏叛将,却成了蜀汉重臣;他是复仇者,却最终在异乡找到了和解。

    nbsp史书对他的记载并不算多,《三国志》中仅有寥寥数笔,裴松之注引《魏略》补述了他的逃亡经历,而他在蜀汉的十三年,更是散落在《姜维传》《后主传》的只言片语中。

    nbsp但正是这种“不完整”,让他的形象更加立体——他不是脸谱化的“忠臣”或“叛徒”,而是一个被时代洪流裹挟的普通人,在忠孝、恩怨、生死之间,艰难地寻找着自己的坐标。

    nbsp如今,当我们翻开泛黄的史册,透过字里行间,仍能看见那个在秦岭雪地里踉跄前行的身影,听见洮西战场上的金戈铁马,感受到成都老宅里那杯冷透的蜀酒。夏侯霸的故事,或许比任何传奇都更真实:在乱世中,没有人能真正掌控命运,唯有那些在挣扎中依然保有本心的人,才能在历史的褶皱里,留下属于自己的温度。

    nbsp他是夏侯霸,一个用一生诠释“矛盾”的人,一个在魏蜀两极之间,走出第三条道路的失败者,却也是最真实的“人”。

    nbsp当三国的烽烟散尽,他的名字或许会被淡忘,但那些关于背叛与忠诚、仇恨与和解、异乡与故乡的思考,却永远留在了历史的长河里,等待后人去打捞,去沉思。

    喜欢。

第174章 夏侯霸[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