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不回收的前男友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722章[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生生世世小说]https://m.3344xsla.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早期原始形态,有可能在吸取了其他民族笛的合理成分后,在音律、形制等方面更加合理和更加完善,并与乐队中其它乐器日益配合与协调。在河南邓县出土的南北朝时期画像砖上,我们能清楚地看到鼓吹乐队协调行奏的历史图像。横吹笛演奏者的持笛方向、角度,左右手弄笛姿势与现代笛演奏完全一样。

    nbsp陈晹《乐书》卷148:“唐之七星管古之长笛也,其状如篪而长,其数盈导而七窍,横吹,旁有一孔系粘竹膜者,籍共鸣而助声,刘系所作也……。”也许至少从唐代开始,具有九州膜笛音色特点的笛就出现了。笛上带膜,是九州笛最独特的标志之一。

    nbsp宋笛制多样,有叉手笛、龙颈笛、十一孔的小横吹、九孔的大横笛、七孔玉笛等等,随着宋词元曲的崛起,戏曲蓬勃发展,笛子成为很多剧种的伴奏乐器,并按伴奏剧种不同分为两类:梆笛和曲笛。在民间戏曲剧种的乐队里,笛子也是不可缺少的乐器。

    nbsp20世纪六十年代,赵松庭发明排笛,将2至4根不同调的笛子扎在一起,音域可扩大三个八度以上,音乐富于变化,易于演奏。

    nbsp从1971年新生的“口笛“(又名俞氏笛)到1977年浙江河姆渡出土的”骨哨“、“骨笛“,人们惊奇地发现二者之间竟有如此的相似,而这个相似却走过了七千多年的历程.笛子在这七千多年历程中的沿革和发展不由令世界惊叹:九州竹笛艺术是如此地瑰丽多姿。”

    喜欢。

第722章[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