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齐魏激战雍州地 魏帝驾崩遗诏传[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生生世世小说]https://m.3344xsla.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而后已。
只是我长久以来在皇帝身边参与机要大事,若再当首辅,权柄过重,恐怕会让皇上心生不安。
周朝的周公旦那般圣明,尚且需要逃避嫌疑,成王那般贤德,也难免会起疑心。
臣并非故意推辞,实在是怕将来惹来祸端,既连累了皇上的圣明之誉,也让臣自身受辱丧命。”
魏国皇帝听后,沉思片刻,缓缓说道:“你说得也有道理。”
随即,他吩咐元勰拿来纸笔。
元勰依言取来,皇帝强撑着病体坐起身来,手握毛笔,笔尖在纸上飞快舞动。
只见纸上写道:“你六叔元勰,品德高尚如白云般纯洁无瑕,不贪恋荣华富贵,心慕松竹之清幽。
朕自幼与他一同成长,志趣相投。
他屡次请求远离朝廷,安心隐居山林。
朕因念及他为长兄,不忍令其离去,又岂能再让他违背本心,长期被世俗事务所羁绊?
朕死之后,务必令他辞去官职,以满足他谦让之本性。”
写至此处,皇帝的手已抖得厉害,再也无力继续书写,只得扔下笔,对元勰说道:“你将此交给太子,以了却你的心愿。”
元勰见皇帝疲惫至极,便小心扶他躺下休息。
皇帝喘息了好一会儿,待气息稍平,又吩咐元勰起草诏书。
他任命侍中北海王元详为司空,将军王肃为尚书令,镇南大将军广阳王拓跋嘉为尚书左仆射,尚书宋弁为吏部尚书,并嘱咐他们与太尉咸阳王元禧、尚书右仆射任城王元澄一同接受遗命,共同辅佐新帝。
接着,皇帝口述自己的遗诏,让元勰笔录下来。
“告太尉、司空、尚书令、左右仆射、吏部尚书:
我魏国太祖开创之伟业,如天地四方般兴盛不衰。
几代圣明君主相继传承,如今传至朕这无能之辈手中。
朕兢兢业业,欲继先圣之遗志,迁都嵩山,定都黄河之畔,期以南下平定吴越,使万国皆遵礼仪,以光耀祖宗之德,造福天下百姓。
奈何天不假年,朕之志向未能实现。
望诸卿好好辅佐继位之皇子,兴盛我魏国之大业,岂不美哉!
务必勉力为之!”
元勰一一笔录完毕,呈给皇帝御览。
皇帝看后,微微点了点头,便不再言语。
当时,军中仅有任城王元澄与广阳王拓跋嘉两位德高望重的王爷。
拓跋嘉乃是太武帝拓跋焘的孙儿,血脉中流淌着皇室的威严;
而元澄则是景穆太子拓跋晃的孙子,同样身份尊贵。
他们年纪最长,爵位也颇高,在军中享有极高的威望。
皇帝将他们召入帐中,神色凝重地交代了几句关乎国家大计的话语。
两位王爷聆听完毕,奉命退出,心中却沉甸甸的。
而彭城王元勰,则依旧留在皇帝身边侍奉,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忧虑与忠诚。
过了两日,皇帝的病情愈发危重。
他躺在病榻上,气息微弱地对元勰说道:“后宫那些人,长久以来失德败行,这是自寻死路。
我死后,你定要赐她们自尽,并按照皇后的礼仪下葬,也算是对冯家的一种遮掩和宽恕。”
说罢,皇帝让元勰代为书写诏书。
元勰心中虽痛,却也不敢违抗皇命。
他强忍着泪水,按照皇帝的口述,一字一句地写下了那道沉重的诏书。
呈给皇帝看过后,皇帝已经昏迷不醒,很快就咽下了最后一口气,年仅三十三岁。
魏国皇帝元宏,一生酷爱读书,手不释卷,经史百家无所不览,无所不通。
他精于谈论庄子和老子的深奥学说,对佛教教义更是研究得极为透彻,常能引经据典,阐发独到见解。
元宏才华横溢,笔走龙蛇,常爱挥毫泼墨,撰写文章、诗赋、铭文、颂歌,其文采飞扬,为时人所称颂。
自太和十年以后,国家的诏书皆由元宏亲口授意,字斟句酌,无需他人起草,足见其治国之严谨与用心。
他生平酷爱奇才异士,尊重贤能之人,常说:“君主若能以诚待人,胡人与越人亦能亲如手足,共筑和谐。”
他还曾郑重告诫史官:“史笔如铁,要如实记录时事,切勿隐讳国家的丑恶。
君主若独揽威福,史官再不秉笔直书,那还有何畏惧?
何谈治国?”
元宏在位期间,每次郊庙祭祀,都亲自参加,虔诚至极,从不敷衍了事。
他生活节俭,宫室若非破旧不堪,绝不会轻易修缮;
衣服帽子也是洗了再穿,补丁叠补丁,却从不言苦。
他在位二十三年,勤政爱民,励精图治,被后世誉为一代明君。
然而,这位明君也有其致命的弱点。
他因宠爱冯昭仪,而逐渐迷失了心智,导致废后换太子,违背了伦理纲常,更闹出了宫廷丑闻,使得朝野震动。
元宏对此深感痛悔,却已无法挽回。
最终,他含恨而终,令人扼腕叹息。
这可见美色实乃祸根,普通人尚且不该沉迷美色,何况是一国之君呢?
真是值得世人大声疾呼,引以为戒!
元宏驾崩后,彭城王元勰与任城王元澄等人商议后事。
他们深知齐军尚未走远,又恐手下人心生异变,于是决定暂时不发丧,以稳定局势。
第115章 齐魏激战雍州地 魏帝驾崩遗诏传[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