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反骨皇孙,老朱天天破防!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62章 旱灾危机,明君担当[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生生世世小说]https://m.3344xsla.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这本厚重的札记不仅记录了国家大事,也包含了朱雄英对自身的反省。某次因大臣意见相左而动怒,事后他在札记中写道:"君主之怒,不可轻发。今日之失态,实乃修养不足。大臣敢于直言,正是忠心所在,朕不应以情绪相向。当引以为戒,加强自省。"

    王守仁在一次朝会后曾评价道:"陛下此札记,不仅是治国之道的探索,更是一个君主自我修养、不断成长的真实记录,可为万世帝王之师。历代帝王,多有明君之称,却鲜有如陛下这般留下治国思想发展全过程的。此乃我大明之幸,天下万民之幸!"

    朱雄英的札记写作习惯也逐渐影响了朝中大臣。王守仁开始记录自己的为官心得,形成了着名的《守仁政论》;工部尚书宋应星记录了大量工程技术的经验教训,编纂成《天工技录》;户部侍郎张居正则专注于财政管理的实践总结,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治国资料。

    一时间,从中央到地方,从文官到武将,许多官员都养成了记录工作心得的习惯,形成了"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良性循环,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和决策质量。

    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实践总结的互相交流与碰撞,催生了许多创新性的治国理念。在朱雄英的倡导下,各级官员定期举行"政务研讨",分享经验教训,共同探索治国良方。这一制度后来被正式纳入国家行政体系,成为大明政治文明的重要特色。

    深夜的御书房内,朱雄英合上今日的札记,在烛光映照下,他的面容既疲惫又满足。窗外,雪已停息,天空渐渐放亮。

    "为君难,为明君更难。"朱雄英自语道,"然大道至简,不过是'知行合一'四字。知而不行是虚妄,行而不知是盲目。唯有不断实践,不断反思,方能臻于至善。"

    这便是大明仁宗的治国之道——在实践中探索,在反思中成长,在记录中传承。他的"治国札记"不仅是一部个人的成长史,更是一个时代的变革史,一部国家的发展史。

    朱雄英在札记的扉页上题下一联:"治国如栽树,当思百年后;为政若读书,需记一生中。"这或许是对他治国理念的最好诠释。

    夏,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悄然袭击了华北平原。从春到夏,天空如同被施了魔法,滴雨未下。黄河水位急剧下降,众多支流与湖泊干涸见底,广袤的农田龟裂如蛛网,庄稼枯黄凋零。

    朱雄英站在御书房的窗前,神情凝重地望着远方。窗外,京城骄阳似火,连续数月的高温让人难以忍受。而此刻摆在他案头的,是一摞厚厚的灾情奏报——河北、山东、河南等地粮食减产已超过五成,数百万百姓面临饥荒威胁。

    "立即召集内阁大臣,今日午时在太和殿举行紧急会议。"朱雄英对侍立一旁的王守仁说道,语气中透着前所未有的紧迫感。

    午时,太和殿内汇聚了朝中重臣。大殿未点蜡烛,仅靠窗外强烈的阳光照明,似乎是皇帝有意让大家感受此刻灾

第162章 旱灾危机,明君担当[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