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北宋,开局娶走苏家八娘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74章 再次“抄歌”[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生生世世小说]https://m.3344xsla.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类似《戒网》?长词?警世?讽喻?韩执脑子里飞快地闪过几个念头,《赤伶》的悲壮?

    nbsp可以用,但是不太行——那份“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悲壮,与这满目繁华、刻意追求“汴梁秋韵”雅致的樊楼,实在太不搭调了。

    nbsp柳永的词,缠绵悱恻,道尽市井风流,是勾栏瓦舍的宠儿。自己......自己有什么?《戒网》虽然也是写的缠绵悱恻,但是多了几分悲凉和“爱而不得”。

    nbsp需要一个有份量、有筋骨,能镇住场子,又能与这太平盛世隐隐形成某种张力或映照的东西。

    nbsp他的脚步停在了雕花窗前,目光投向窗外汴梁城的万家灯火,那璀璨之下,是无数寻常人家的悲欢离合,是勾栏瓦舍的笙歌曼舞,是士子们的吟风弄月。

    nbsp然而,在这片繁华锦绣的深处,是否也藏着一些关乎气节、关乎坚守、关乎在粉饰太平之下依然跳动的赤诚之心?

    nbsp最后,他一咬牙,豁然转身,道:“我想好写什么了。”

    nbsp陈师师眼中精光一闪,立刻示意侍立一旁的丫鬟。很快,一张上好的澄心堂纸铺在了书案上,苏轸亲自挽袖,素手轻执墨锭,在端砚中注入清水,开始细细研磨。墨香在雅间内悄然弥漫开来。

    nbsp韩执深吸一口气,蘸墨落笔:

    nbsp“戏一折,水袖起落。唱悲欢唱离合,无关我......台下人走过,不见旧颜色。台上人唱着,心碎离别歌......道无情,道有情,怎思量?道无情,道有情,费思量。”

    nbsp雅间内落针可闻,只有墨锭在端砚上摩擦的细微声响,以及韩执笔下墨迹淋漓的沙沙声。

    nbsp韩执搁笔,然后就看着自己的这首词,眉头微蹙。他倒不是觉得这首《赤伶》不好,只是怕有些不太符合这太平。

    nbsp但是有话说得好:“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nbsp那为何这“赤伶”却能“位卑未敢忘忧国”呢?

    nbsp杜牧讽喻的是那些醉生梦死、忘却家国的“商女”与听客。而他笔下的“赤伶”呢?纵然身如“乱世浮萍”,纵然身份卑微,纵然粉墨登场,唱的是别人的悲欢离合。但不正是那“隔江犹唱”的“商女”的反面?

    nbsp世间尚有日月相对,那为什么不能有“商女不知亡国恨”和“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相对呢?

    nbsp苏轸就站在韩执的身边,看完了通篇,便是开口道:“好词。”

    nbsp陈师师也移步上前,目光扫过词句。她脸上的精明笑意淡了些,眉头几不可察地蹙起。道:“词是好词,字字珠玑,韵律天成。”

    nbsp“可这‘位卑不敢忘忧国......是否过于沉重了些?樊楼盛会,大家图的是个雅致快活,这等忧国之思,怕是不合时宜。”

    nbsp苏轸却缓缓摇头,素手轻轻拂过未干的墨痕,动作轻柔得如同对待稀世珍宝。她抬起眼,看向韩执,眼中那份精光已化为一种复杂难辨的激赏与悲悯。

    nbsp“师师娘子此言差矣。”苏轸拿起词纸,展示在了另外两个行首的眼前:“正因其不合时宜,才是真正的好词!”

    nbsp陈师师并未急于争辩,只是那双秋水般的眸子静静凝视着纸上的墨迹,轻声道:

    nbsp“苏娘子所言,妾身并非不解。这词中气骨,确实铮铮作响,令人动容。‘位卑不敢忘忧国,此一句

第474章 再次“抄歌”[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