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秦王,从截胡徐妙云开始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66章 一生要强的朱元璋[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生生世世小说]https://m.3344xsla.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方孝孺和黄子澄就是典型书呆子,齐泰相对算半个正常人。

    朱樉觉得这三人合称建文三傻,一点都不冤枉。

    “你说咱看人的眼光不行?”

    “你可不要恃娇而宠,这话你得跟咱说清楚了。”

    朱元璋觉得这小子,纯粹是在诬陷自己慧眼识珠的好名声。

    见到朱元璋额头的青筋一跳一跳,有发怒的迹象。

    朱樉不慌不忙说道:“废除了宰相以后,你老人家倒是大权在握,唯我独尊了。”

    “可是你发现了没有,自从李善长致仕以后。”

    “没有一位六部尚书能在任上超过三年。”

    朱元璋反驳道:“那些人,大多都是前朝的降臣,咱把他们清理出朝廷有何不对?”

    “我没说你做的不对,可是要完成新老交替,应该有能臣干吏去填补那些空缺的官位。”

    “没有建设人才梯队,培养足够的人才储备。”

    “如今的朝堂,可以用一句青黄不接来形容。”

    朱元璋反复咀嚼人才梯队和人才储备这两个词语。

    虽然是他从未听说过的新颖词汇,不过从字面意思,联系其中上下文。

    他倒是理解出了,其中的七八分含义。

    朱元璋冷哼一声,怨气十足道:“咱倒是真心实意的,想要网罗天下才俊。”

    “现实的情况是这江南一地的文人不是心怀前朝,就是忘不了故主。”

    “他们连咱的征召令,都能拒不奉诏。”

    “咱的科举这帮掉书袋的读书人,就更不买账了。”

    见到朱元璋有红温的迹象,朱樉忍不住火上浇油道:“人家张士诚占据苏州十二年,开仓济贫、兴修水利、奖励农商、善待士人。”

    “还多次减免赋税和徭役,不像某些人一上台就赶散了数十万江南百姓。”

    洪武赶散发生在大明立国之时,朱元璋下令,将数十万苏南富裕之地的百姓迁徙到土地相对贫瘠的苏北等地。

    这件事属于朱元璋的逆鳞之一,被亲儿子当面揭了老底。

    朱元璋拎起紫砂壶就往朱樉头上一扔。

    朱樉临危不惧,轻轻抬手一拨。

    飞过来的紫砂水壶弹在了车厢上,发出砰的一声碎裂成了几块,掉落在了地上。

    “气急败坏了,还是想杀人灭口咋地?”

    朱元璋喘着粗气,眼睛血红。

    一副要吃人的凶狠模样。

    “你懂个屁,咱是为了将这些高门大户侵占的耕地,退还给当地百姓。”

    要不是看过古今通集库里,封存的户部文档。

    朱樉真的信了他的鬼话,直接毫不客气地戳穿谎言。

    “洪武三年,下旨迁徙苏州、松江、杭州、嘉兴、湖广四千余户富豪到临濠开垦荒地。”

    “不到半年,又下旨迁徙十四万户江南百姓到凤阳府,充实大明中都。”

    “至正二十六年,张士诚灭亡的时候,苏州一地有一百九十余万人口。”

    “洪武十五年,经过数次迁徙,苏州的人口只剩下八十余万。”

    朱樉如数家珍,将朱元璋干的缺德事和盘托出。

    “老头子,你可别告诉我,这迁移走的近百万人口都是江南富户啊。”

    朱元璋的脸上挂不住了,脸色涨得通红。

    如果不是念在这小子,今天救了他一命的份上。

    朱元璋真想下令,将这不孝子拖出去砍了。

    “元末淮河泛滥,淮西人口十不存一。”

    “土地荒芜,人烟稀少。如果不花大力气治理,江淮之地必然一蹶不振。”

    “长痛不如短痛,咱是为了大明的长远之计。” <

第266章 一生要强的朱元璋[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