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7章 尸易无限(62)[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生生世世小说]https://m.3344xsla.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史的见证,更是民族的精神财富。只要这些文物能得到妥善的保护和传承,咱们的历史文化就永远不会消失。
nbsp特展结束后,吴贤和霍景年并没有停下脚步。他们又开始忙着整理从渤海国地宫出土的国史拓片,希望能尽快翻译成现代汉语,出版成书,让更多的人了解渤海国的历史。同时,他们还在筹备一个“东北文物保护基金”,希望能筹集资金,用于东北各地文物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nbsp这天,吴贤和霍景年一起去了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遗址已经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立了保护站,还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日常的保护和管理。他们站在遗址的石灯塔前,看着远处的群山,心里满是感慨。
nbsp“还记得咱们第一次来这里的时候吗?”霍景年笑着说,“那时候这里还是一片荒地,现在已经成了文物保护单位,真是不容易。”
nbsp吴贤点点头:“是啊,这几年咱们经历了太多,从北平到天津,从沈阳到朝鲜半岛,终于把流失的文物找回来了,也把渤海国的历史揭开了。只是还有很多文物散落在世界各地,还有很多遗址需要修复,咱们的路还很长。”
nbsp霍景年拍了拍他的肩膀:“没关系,只要咱们还能动,就会一直做下去。而且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文物保护的队伍中来,咱们的事业一定会传承下去的。”
nbsp夕阳西下,余晖洒在遗址上,给石灯塔镀上了一层金色。吴贤和霍景年站在灯塔下,看着远处的考古队员们正在进行新的发掘工作,心里充满了希望。他们知道,只要有人愿意为文物保护付出,只要有人还记得咱们的历史文化,这些珍贵的文物就会永远闪耀,咱们的民族精神就会永远传承下去。而他们,也会继续在这条路上走下去,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沈阳博物馆的“渤海国与商代青铜器特展”闭幕后,吴贤收到了一封来自西安的信。信封是牛皮纸做的,边角磨得有些毛糙,落款处只写着“秦岭考古队nbsp秦振邦”。拆开信纸,里面的字迹苍劲有力,字里行间透着焦急——秦振邦是吴贤在洛阳修复石窟时认识的老友,如今在秦岭带队进行考古发掘,信中说他们在秦岭深处的一座唐代古墓里,发现了一批刻有商代纹饰的青铜器,其中一件青铜尊的底部,竟刻着与渤海国地宫出土的“子庚”玉牌相同的铭文,怀疑这批青铜器与之前找到的商代套装有关,更奇怪的是,古墓的壁画上还画着一条通往“青铜秘境”的路线,似乎在暗示秦岭深处藏着更大的秘密,希望吴贤能立刻前往西安,共商对策。
nbsp吴贤拿着信,心里泛起波澜。他和霍景年刚把渤海国国史拓片的整理工作推进到尾声,本想歇口气,可秦岭的发现实在太过重要——若这批青铜器真与商代套装有关,说不定能填补商代青铜器传播路线的空白,而“青铜秘境”的说法,更让他想起《沈州杂记》里提到的“商代青铜藏于秦岭,通古今之变”的记载。他立刻找到霍景年,把信递了过去。
nbsp霍景年看完信,手指在桌上轻轻敲击:“秦振邦这人我信得过,他不会无的放矢。秦岭那地方自古就神秘,商周时期又是重要的青铜器产地,说不定真藏着咱们不知道的秘密。只是现在天气转凉,秦岭山里容易起雾,路况不好,咱们得提前准备些御寒的衣物和野外生存的工具。”
nbsp两人当天就开始收拾行李,把之前找到的商代青铜器照片、《沈州杂记》抄本和渤海国国史拓片都装进牛皮箱,又去沈阳的旧货市场买了指南针、手电筒、绳索和几双防滑的布鞋。周明远听说他们要去秦岭,特意派了两个年轻的考古队员随行,还联系了西安文物局,让他们提前安排好接待事宜。
nbsp出发那天,沈阳飘着小雨,周明远亲自到车站送行:“秦岭不比平原,山里有不少野兽,还有没开发的原始森林,你们一定要小心。要是遇到困难,随时给我发电报,我会想办法支援你们。”
nbsp吴贤点点头,接过周明远递来的电报密码本:“周兄放心,我们会注意安全,有消息第一时间通知你。”
nbsp火车一路向西,穿过东北平原,越过黄河,五天后终于抵达西安。西安文物局的工作人员早已在车站等候,把他们接到了考古队的临时驻地——一处位于西安城郊的四合院,院里堆着不少从秦岭出土的陶片和青铜器残件,秦振邦正蹲在院子里,拿着放大镜仔细查看一块刻有纹饰的陶片。
nbsp“吴贤!霍掌柜!你们可来了!”秦振邦看到他们,赶紧放下手里的陶片,快步迎上来,握着两人的手,“我这几天天天盼着你们,再不来,我都要亲自去沈阳找你们了。”
nbsp吴贤笑着说:“秦兄的信我们收到后,立刻就赶来了。快说说,秦岭的古墓里到底发现了什么?”
nbsp秦振邦把他们领进里屋,从床底下拖出一个木箱,打开后里面是几件青铜器残件和一张壁画拓片。“你们看,这几件残件上的饕餮纹,和你们找到的商代青铜器一模一样,尤其是这件青铜尊的残片,底部的‘子庚铭文,跟渤海国的玉牌铭文完全一致。”他又展开壁画拓片,“这是古墓墓道墙壁上的拓片,画的是一群人抬着青铜器,朝着秦岭深处走,尽头有一座山,山上刻着‘青铜秘境四个字。我们顺着壁画上的路线找了几天,在秦岭深处的一座山谷里,发现了一个被藤蔓掩盖的石门,石门上的纹饰和古墓里的青铜器纹饰相同,可我们试了很多方法,都没能打开石门。”
nbsp吴贤拿起青铜尊残片,用放大镜仔细看着铭文,又对比了带来的“子庚”玉牌照片,心里越发确定:“没错,这铭文和玉牌上的一模一样,这批青铜器肯定和商代套装有关。至于石门,说不定需要特定的青铜器才能打开,就像渤海国地宫的石门需要玉牌一样。”
nbsp霍景年凑过来,看着壁画拓片:“你们有没有在石门附近发现其他线索?比如凹槽或者刻痕之类的?”
nbsp秦振邦点点头:“石门中间有一个方形的凹槽,大小和你们找到的青铜印差不多,我们试着用其他青铜器去比对,都不合适。我怀疑,打开石门的钥匙,就是你们从渤海国地宫找到的‘渤海国王印。”
nbsp吴贤心里一动——“渤海国王印”是金质的,上面刻着渤海国的国徽,若真能打开秦岭的石门,说不定能证明渤海国与商代青铜器之间存在某种传承关系。他立刻从牛皮箱里拿出一个锦盒,打开后里面是一枚金光闪闪的印章,正是“渤海国王印”。
nbsp“明天咱们就去秦岭,试试用这枚印能不能打开石门。”吴贤把印章放回锦盒,“秦兄,山里的情况复杂,咱们得多带些人手和工具,再联系当地的猎户做向导,确保安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秦振邦早就做好了准备:“我已经联系了当地的两个老猎户,他们对秦岭的地形很熟悉,还准备了猎枪以防野兽。考古队的队员也都准备好了,明天一早咱们就出发。”
nbsp第二天清晨,天还没亮,吴贤、霍景年、秦振邦就带着五个考古队员和两个老猎户,背着行李和工具,朝着秦岭深处出发。老猎户一个叫李老栓,一个叫王二柱,两人都背着猎枪,腰间挂着砍刀,脚步轻快地走在前面。
nbsp“各位先生,前面就是黑松林了,那地方常年不见太阳,地面湿滑,还有不少毒蛇,你们可得跟紧我,别走错路。”李老栓边走边说,手里拿着一根长棍,时不时拨开路边的杂草。
nbsp吴贤点点头,拿出指南针确认方向:“咱们按照壁画拓片上的路线走,应该不会错。大家注意脚下,要是发现什么可疑的痕迹,及时说出来。”
nbsp队伍在山里走了整整一天,傍晚时分才到达秦振邦所说的山谷。山谷里长满了高大的树木,藤蔓缠绕在树干上,几乎遮住了天空。李老栓用砍刀砍断藤蔓,露出了一道巨大的石门——石门高约三米,宽约两米,上面刻满了商代的饕餮纹,中间果然有一个方形的凹槽,大小和“渤海国王印”正好吻合。
nbsp吴贤深吸一口气,从锦盒里拿出“渤海国王印”,小心翼翼地放进凹槽里。只听“咔嚓”一声,石门缓缓向两侧打开,里面黑漆漆的,一股冰冷的气息扑面而来,夹杂着淡淡的霉味。
nbsp“大家点亮火把,小心前进。”秦振邦率先走进石门,手里举着一把火把,照亮了前方的路。石门后面是一条长长的甬道,甬道的墙壁上刻满了壁画,画的是商代人铸造青铜器的场景——有的工匠在熔炉前添柴,有的在打磨青铜器,还有的在青铜器上刻铭文,生动逼真,仿佛能看到当年的繁华景象。
nbsp走了大约半个时辰,甬道尽头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地宫。地宫的中央,放着一个巨大的青铜鼎,鼎身刻着精美的龙纹,鼎的周围摆放着几十件青铜器,有青铜爵、青铜簋、青铜尊,还有一些从未见过的青铜乐器,件件都保存完好,在火把的照耀下泛着绿光。
nbsp“太好了!这么多商代青铜器!”秦振邦激动得声音都有些发颤,赶紧让人拿出相机,给青铜器拍照。
nbsp吴贤走到青铜鼎前,仔细看着鼎身上的铭文,突然眼睛一亮:“你们看,这鼎身上的铭文,记载的是商代晚期的一次祭祀活动,里面提到了‘子庚奉命将一批青铜器运往秦岭,藏于‘青铜秘境,以保商代文明不灭。”
nbsp霍景年凑过来,看着铭文:“这么说,咱们找到的商代套装,只是‘青铜秘境里的一部分?这里的青铜器,才是完整的商代青铜宝藏?”
nbsp秦振邦点点头:“很有可能。秦岭在商代是重要的战略要地,很多贵族都会把珍贵的物品藏在这里。只是没想到,这些青铜器能保存得这么完好,简直是考古史上的奇迹。”
nbsp就在这时,突然传来一阵“沙沙”的声音,从地宫的角落里爬出了几条碗口粗的毒蛇,吐着信子,朝着人群游来。王二柱反应最快,立刻举起猎枪,“砰”的一声,打死了最前面的一条毒蛇。其他毒蛇受到惊吓,纷纷缩了回去,躲进了角落里的洞穴里。
nbsp“大家小心,这地方阴暗潮湿,肯定还有不少毒蛇和毒虫,咱们尽快把文物整理好,离开这里。”李老栓举着猎枪,警惕地看着四周。
nbsp队员们赶紧拿出木箱,小心翼翼地把青铜器装进箱子里。吴贤则和秦振邦一起,用拓片纸拓印鼎身上的铭文,霍景年负责记录文物的位置和数量,每个人都各司其职,忙碌而有序。
nbsp就在文物快要整理完的时候,吴贤突然发现地宫的墙壁上有一个暗格——暗格隐藏在壁画后面,若不是他刚才不小心撞到墙壁,根本发现不了。他用砍刀撬开暗格,里面放着一个锦盒,打开后里面是一本用兽皮做封面的古籍,上面写着“青铜秘录”四个字。
nbsp“这是……商代的古籍?”秦振邦凑过来,眼睛瞪得大大的,“没想到这里还藏着古籍!这可比青铜器还珍贵!”
nbsp吴贤小心翼翼地翻开古籍,里面用甲骨文记载着商代青铜器的铸造工艺、祭祀仪式,还有关于“青铜秘境”的由来——原来商代晚期,纣王无道,天下大乱,“子庚”担心商代文明毁于战火,便带领工匠将一批珍贵的青铜器和古籍运往秦岭,建立了“青铜秘境”,希望能为商代文明留下一线生机。古籍的最后,还记载着另外几处“青铜秘境”的位置,分别在河南安阳、湖北荆州和四川广汉。
nbsp“太好了!有了这本古籍,咱们就能找到更多的商代青铜器,还原商代文明的全貌!”吴贤激动得手都在发抖,赶紧把古籍放进锦盒里,“这是咱们这次最大的收获,一定要妥善保管。”
nbsp队员们把文物和古籍都装上车后,天色已经蒙蒙亮。队伍沿着原路返回,一路上还算顺利,没有再遇到毒蛇和野兽。回到西安的临时驻地后,秦振邦立刻联系了西安文物局,把文物和古籍送到博物馆的恒温库房里保存,还向上级汇报了“青铜秘录”的发现,请求组织考古队前往其他“青铜秘境”进行发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接下来的几天,吴贤、霍景年和秦振邦一起,整理从秦岭地宫出土的文物资料和古籍内容。他们发现,“青铜秘录”里记载的铸造工艺,比现在已知的商代工艺还要先进,尤其是在青铜合金的配比和纹饰的雕刻技巧上,有很多地方是现代技术都无法复制的。而古籍中提到的其他“青铜秘境”,也为下一步的考古工作指明了方向。
nbsp西安文物局的领导看完汇报后,非常重视,立刻向上级申请资金和人手,准备组织多支考古队,分别前往河南、湖北、四川等地,寻找“青铜秘录”中记载的“青铜秘境”。吴贤被任命为总顾问,负责指导各支考古队的工作;霍景年则负责文物的修复和整理,确保出土的文物能得到妥善保护;秦振邦则继续留在秦岭,对地宫进行进一步的发掘,寻找更多的线索。
nbsp出发前往河南安阳的前一天,吴贤、霍景年、秦振邦在西安的一家小酒馆里喝酒话别。酒馆里很热闹,店小二穿梭在桌之间,吆喝着上菜。秦振邦举起酒杯:“吴贤、霍掌柜,咱们这次在秦岭的合作很成功,希望接下来的考古工作能一帆风顺,找到更多的商代青铜器。”
nbsp吴贤也举起酒杯:“秦兄放心,咱们分工明确,一定能完成任务。等所有‘青铜秘境都发掘完,咱们再一起在西安好好喝一杯,庆祝咱们的成果。”
nbsp霍景年笑着说:“你们俩都要注意安全,尤其是在野外发掘的时候,别光顾着文物,忘了自己的身体。我在西安等着你们的好消息,把文物修复好,等着你们回来办特展。”
nbsp三人碰了碰酒杯,一饮而尽。窗外的月亮挂在天空,洒下柔和的光芒,照亮了西安的街道。吴贤看着窗外,心里充满了期待——他知道,接下来的考古工作会更加艰难,会遇到更多的挑战,但他也相信,只要他们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找到更多的商代青铜器,还原商代文明的辉煌,让这些沉睡了几千年的文物,重新闪耀出光芒。
nbsp第二天一早,吴贤就带着一支考古队,背着行李和工具,登上了前往河南安阳的火车。火车缓缓开动,西安的城墙渐渐远去,吴贤望着窗外,心里默默想着:“秦岭的‘青铜秘境只是开始,接下来,还有更多的秘密等着我们去揭开。商代的青铜器,一定会在我们的努力下,重见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
喜欢。
第2157章 尸易无限(62)[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