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乱世枭皇:柴荣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6章 整顿军政[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生生世世小说]https://m.3344xsla.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sp;   柴荣的语气中充满了无奈与痛惜,他深知,这样的现象若不加以遏制,必将对国家的未来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害。因此,他决定亲自出马,对今年的贡举结果进行严格的审查。

    “今岁所放的举人,朕将亲自试看。”诏书中写道,每一个字都透露着皇帝的决心与威严。他将亲自面试这些举人,以确保他们每一个人都是真正的英才,而非滥竽充数之辈。

    “若有纰缪,定将去留分明。”柴荣的话语中充满了不容置疑的决断。他明确表示,对于在面试中表现出不足或存在问题的举人,将毫不留情地予以淘汰,而对于那些真正有才华、有潜力的举人,则将给予他们应有的机会,让他们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份诏书一出,立刻在朝野之间引起了轩然大波。人们纷纷议论着皇帝的英明与决心,同时也对即将到来的面试充满了期待与紧张。他们知道,这将是一场真正的较量,一场决定他们未来命运的较量。

    在庄严的皇宫内殿,柴荣皇帝端坐在龙椅之上,他面前的案几上堆满了新举进士们的诗赋、论文与策文。这些纸张犹如一座座知识的山峰,汇聚了天下英才的智慧与才情。他细心地翻阅着每一篇作品,每一字每一句都仿佛在他眼前跳动,他的眼神中充满了期待与认真。

    他仔细阅读着每一篇文章,从中寻找着那些闪耀着独特见解与才华的佳作。他的眉头时而紧锁,思考着文章中的深意;时而舒展,为那些精彩的论述而点头。他深知,这些进士们是未来国家的栋梁,他们的才华与智慧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命运。

    柴荣皇帝相信,只有通过这样严格的选拔,才能找到真正为国家所用的人才。他明白,这些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深厚的学识,更需要有高尚的品德和远大的志向。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在国家的各个领域中发挥出自己的作用,为国家的繁荣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期待着在这些进士中能够发现那些能够引领时代潮流、为国家带来繁荣与昌盛的杰出人才。他相信,只有通过这样的选拔,才能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让百姓安居乐业,国家繁荣昌盛。

    在春意盎然的四月,皇帝在京城之中颁布了一道重要的诏令,决定在京城四周另筑一道罗城,以巩固皇权的统治,增强京城的防御能力。这项浩大的工程被安排在来年的春天开始动工,充分展示了朝廷对于长远规划和审慎决策的深思熟虑。

    为了充分听取各方的意见和建议,皇帝命令近臣中的二十余人,各自撰写一篇名为《为君难为臣不易论》的文章,以及一篇关于边疆稳定的《平边策》。这些论文不仅是对国家治理和边疆策略的深度思考,也是近臣们对皇帝忠诚和智慧的展现。柴荣皇帝亲自审阅了这些论文,对于其中的真知灼见表示了高度的赞赏和认可。

    在众多建议中,郎中王朴的“攻取之道,从易者始”的策略尤为引人注目。他认为,在攻取边疆的过程中,应优先从易攻取的地区开始,逐渐扩大战果,这样既能够减少军队的损耗,又能够增强士兵的士气。柴荣皇帝深以为然,并采纳了这一建议,制定了“先南后北”的战略。这一战略的实施,为后来的边疆稳定和国家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资料一:

    为君难,出自《论语》子路篇第十三,第15节,“为君难,为臣不易。”

    原文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资料二:

    《平边策》译文:

    臣听闻唐(后唐)君主无道,从而失去了江淮(杨溥称帝,立国号‘吴)、川蜀(孟知祥称帝建后蜀)等地。晋(后晋)君主无道,从而失去了燕云十六州。应观其失道缘由,从而得出应对之策。当其失道之时,君主昏庸乱政,将士骄纵不法,而民众困苦不堪。奸臣在朝,叛将在外,其初虽是小恶而加以姑息,不加裁制,以致于局面一发不可收拾,最终个个裂土僭越。天下人心四散,不附于朝廷。四方贼寇趁乱僭称伪帝,或据州府以求自固,不奉朝命。而应对之策便是与唐、晋反其道行之而已。必先引入贤士执政,黜退无能者以正时局。用贤能替换无能来认清其才能,以恩义及信用来获取天下人心,赏罚分明令民众各尽其力,俭约用度以丰国库,薄征税赋以令民富。待我国库充盈,军备有余,人心向附时则可举兵出征。敌国民众,若知道我朝政治清明,上下同心,国力强盛,人民安乐,且有必取敌国之势的话,则熟悉敌国国情之人,会为我朝充当间谍。熟悉敌国山川地形之人,便会成为我方进攻敌国的向导。若敌国之民与我朝之民心意相通,则是天意即是如此。

第16章 整顿军政[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