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生生世世小说]https://m.3344xsla.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购也随之终止,农家的槲叶是不缺了,槲包也不仅仅是自产自销的过节物了,一些有经济头脑的山民就把槲包卖进了城里市里,每到端午节前半个月一个月,街头市面上就摆满了一捆一捆清香扑鼻的槲包了,起原先是一块钱一捆,卖的分量跟自家人吃的分量一模一样。到后来涨到了一块五,两块,三块,价格翻了番儿,分量非但没有增加,却比原先还要少了。城里人就抱怨,现时下,连乡下人也学会偷工减料了,就怀念起先前的农民是多么多么实诚,多么多么憨厚。
魏石寨当日一早就背了干粮上坡撇槲叶了。魏石寨走的时候叫老黄在屋里跟大伯做个伴儿,老黄似乎并没有表现出不愿意,但当到了满是槲叶的坡梁上时,老黄却静静蹲卧在一蓬槲叶树下,吐着长舌,哧哧喘气,嘴上还吊着一吊子涎水,眯着眼睛看魏石寨,看满坡的青枝绿叶,看山雀子戏耍。
“你这个老黄呀!咋不听使唤了哩?叫你在屋里,你偏悄悄跟过来。”魏石寨看了老黄一眼,就急急地掰起槲叶了。
魏石寨被绿色罩着,日光从那绿叶交织的缝隙里洒下丝丝缕缕光束。树林里一处平坦的石坎下,堆放着一大摞一把一把捆绑严实、齐齐整整的槲叶。魏石寨右手臂在额颅上抹了一下,汗水就顺了他的胳膊往下流。他走到石坎下,坐在一块石头上,一把一把数着槲叶,统共六十三把,一把槲叶起码能包两到三捆,一百四十捆应该没啥问题了,再掰几捆,不能整整好、可可够,要多出一些,万一有的不能用。想着,他就坐在那里吃了干粮,趴在附近的*旁咕咚咕咚灌了一气水,顿觉浑身又有了气力。在吃干粮的当儿,魏石寨先把馍馍在嘴里嚼了,然后吐出来,搁在手心里,对老黄说,老黄,没饭吃,将就一顿吧。说了,就喊老黄过来吃他手里的馍馍。老黄就过来吃了,一嘴,两嘴,一共吃了五嘴,魏石寨看看带来的干粮已经吃了大半,就说老黄,中了吧?干粮不多了,余下的我吃呀啊?一会儿回去,大伯在屋里做有饭食,你就尽饱吃。老黄停了,就乖乖蹲坐在一窝草丛里,看魏石寨津津有味儿地吃馍馍,吃完了,又去溪边饮水。老黄也走过去,用舌头哧啦哧啦舔水吃。
后晌,魏石寨把谷子背到碾道里,先把手里的木杠往脚地上一扔,再把肩上的谷布袋儿往碾盘上一墩。往年的这个时节,这里等着碾米的村人早早就排起了长队——排队的往往不是人,而是一袋谷子黍子高粱抑或是一块石头、一个小板凳,约定俗成,不管是个啥物件摆在那里,就是一家人的替代物。端午时节,正值农活上手,夏收种秋,人们就想出这种法子,着实省去不少闲等的功夫,腾出时间好在地里赶农活。而今,地上没有了那一长串替代物,碾盘石磙也孤独寂寞地相依相偎着。因了久没人用,碾盘上就覆了一层厚厚的灰土,还有几片早落的树叶儿静静地躺睡在那里。随后赶来的魏长庚手里提着个木桶,桶里装了扫面苕帚木铲瓢和抹布,另一只手则拿了簸箕。老黄是颠儿颠儿地跟了魏长庚也走过来了的。
魏长庚拿了苕帚扫去碾盘上的树叶灰土,魏石寨提了木桶在河里提来半桶水,把抹布在水里蘸了再拧干,就在碾盘上擦拭,连续两三遍,连沟沟槽槽都一尘不染,碾盘就显露出白麻石的本质。待碾盘干去,魏石寨就把谷子在碾盘上围成一个圆圈,又把不均匀的来回匀了匀,就插上木杠推着石磙转起圈儿。碾盘上的谷子在石磙的碾压下渐渐展开,朝着碾盘的里外两处延展开来。魏长庚就拿了扫面苕帚,跟在魏石寨的*后头,里里外外地扫着,扫过一圈,就出来立在一旁,等碾盘上的谷米谷糠再次延展到了极限,就又走进碾道里,重复着上回的工作,直到谷糠全部脱离。检验谷糠是否完全被碾干净,就是在碾盘上抓一些米和糠的混合物,搁在手心里,然后从这只手向另一只手慢慢流泻,并在流泻过程中用嘴在一边轻轻吹着,谷米直接坠落另一只手里,而谷糠则在嘴的吹动下飘飞而去。把手心里的谷米凑在眼前细细审量一番,看到全部是黄亮亮的小米,就说:“净了,收吧!”魏石寨在做完这一连串的动作之后,却说:“还不甚净,再推几圈儿!”就又绕着碾盘转了几圈,然后抽出木杠,把碾盘上的米、糠混合物揽进簸箕,上上下下地扇动着簸箕,谷糠就可着股儿飞出去,簸箕里的小米越来越变得纯净起来。老黄看那谷糠飘雪样落下,就扑上去逮,结果就逮了一嘴糠,还迷了眼。魏长庚和魏石寨就在那里呵呵笑。
天黑定前,魏石寨又把备好的红小豆洋小豆栗子仁红枣炮制干净,把碾好的米淘了,在清水里施入少量碱面儿,然后把小米豆类和板栗等一股脑倾倒进去,让它们好好浸泡,只待明日使唤。吃了夜饭,魏长庚先去睡了,魏石寨又烧了一锅滚水,把槲叶在滚水里煮了片刻,熄了火,待水温不烫手了,又将槲叶用手搓揉了一边,再捞出。这些琐碎的活路全部做完,夜已深得没头没尾,鸡窝里的鸡们就呜呜哇哇叫了头遍。
包槲包是一项细致而繁琐的工作,常常要两个人合作才能顺利完成——一个大工,一个小工。大工负责把槲叶铺在一只手上,根据槲叶的大小,四五六个不等,铺好了,再拿勺子挖了已经浸泡到位的小米豆类板栗,平摊在黄绿的槲叶上,还要放入一两枚红枣,然后前后左右把槲叶包裹了小米杂粮,捏紧,交给小工,双手拿捏着已经包好的一扇,也就是半捆槲包,大工再进行下一扇的操作,直到两扇槲包面对面合拢,用竹笋皮稻草或其它植物藤条捆绑了,才算完成了一捆槲包的加工。包槲包也有技巧,一是在放入小米豆类时要适量,二是要尽量灌进一些水,三是包裹时不能太紧,这样,煮出的槲包就会软和好吃,城里人叫“口感好”。魏石寨理所当然地做起了大工,而魏长庚自然就成了小工,两个人从早饭后开始,一扇一扇,一捆一捆,直到临近黄昏,才把一百四十多捆包完下锅。虽说忙碌了一天的魏石寨腰酸背痛,但是为了不误初三上午把这些槲包送进城,他还是连夜煮起了槲包。煮槲包开始要大火,待水滚后,煮上一阵子,就变成了小火慢煮。一黑夜,魏石寨就坐在灶间,斜靠在墙上迷迷瞪瞪,看见灶膛里的火快灭了,就加一些柴火,等火重新燃起,他就又进了梦乡了。到了后半夜,魏长庚披衣下炕,过来要换魏石寨去睡一会儿,魏石寨不肯,魏长庚就说,我是睡得醒醒了,也不瞌睡了,你叫我睡在炕上大睁眼呀?你看看你,忙了一天,黑里又不睡,你是铁人呀?你睡不睡,你不睡,我就坐在你跟儿,俩人都不睡,有啥意思么!魏石寨看拗不过大伯,只好说,那我去睡呀?魏长庚说,不睡,你熬下病了,看谁往城里送槲包!魏石寨就去睡了。
魏石寨醒来,已是日上五杆,大伯早就把煮好的槲包摆了一案板一笸篮,槲包的香气塞满了一屋子,飘了一村一沟一世界。
初三一大清早,魏石寨就担着一百二十捆槲包上了官道。
第44章[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