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三百四十二章 敬侍中[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生生世世小说]https://m.3344xsla.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两侧庑廊下肃立的亲兵,甲胄映着雪光,森然如林。
nbsp还有几十名幕僚在正厅左右处置公务,刘安世知道章越素来自置幕僚,喜欢在幕僚中选拔人才,似陈瓘,黄裳等如今的封疆大吏都是出自章越幕中。
nbsp这个时候府上仍是灯火通明,幕僚出入期间,操持公务。
nbsp都管绕过正厅,而是引至正厅后一僻院的房前轻叩门扉,内里传来一道沉稳的声音:“进。”
nbsp刘安世整了整衣冠,推门而入。
nbsp书房内升着炭火,章越一身素色襕衫,正斜依在榻上对着烛火翻阅书籍,闻声抬头。烛光下,他眉宇间的锐气比朝堂上更盛三分。
nbsp“器之冒雨而来,可是为司马公带话?”章越坐直身子,示意他入座。
nbsp刘安世长揖及地,沉声道:“安世此来,非为司马公,乃为自身前程。”
nbsp章越眉梢微挑:“哦?”
nbsp说完指了指案旁的茶盏。
nbsp刘安世双手接过茶盏,茶汤热气氤氲道:“听说魏公要罢我言官之职?”
nbsp章越道:“确有此意。”
nbsp刘安世道:“魏公拜相之日,在宣德门外,安世已对挚、焘二兄言明——大势在魏公,不可逆也。”
nbsp章越道:“我听说过了。”
nbsp刘安世知道对方消息来源无孔不入,但还是心底一凛。
nbsp刘安世抬头直视章越问道:“然安世有一问!魏公口口声声消弭党争,为何枢密院尽用亲信?三省旧党虽留,却如泥塑木雕!此非调和,实为架空!”
nbsp窗外雨水骤急,扑得窗纸簌簌作响。
nbsp章越不疾不徐地轻笑道:“元城可知,我为何罢了刘挚、王岩叟、梁焘,却独留你一人?”
nbsp不待刘安世应答,他已道:“满朝旧党中,唯你敢在司马光榻前直言‘免役法不可废,唯你敢弹劾吕公着‘畏事苟且。这般铁骨……”他指尖轻叩案上公文,“正是我缺的谏垣之臣。”
nbsp刘安世瞳孔骤缩。
nbsp章越推开案头一册空名告身,墨迹犹新道:“侍御史的位子,你坐不坐得?”
nbsp这竟是直接许以侍御史之职!
nbsp从监察御史直接升两级,坐上刘挚的位子。
nbsp刘安世攥紧茶盏,指节发白。他想起司马光病榻上那句“青史自有公道”,又想起宣德门外新党官员的扬眉吐气。
nbsp良久他重重搁下茶盏,伏地而拜:“安世愿为天子,侍中执笔,然有一请!”
nbsp“讲。”
nbsp“若他日侍中纵容新党倾轧旧臣……”刘安世抬头,目光如电,“安世唯有辞官以谢!”
nbsp章越笑道:“好一个殿上虎。”
nbsp……
nbsp数日后,紫宸殿内。
nbsp天子面见新任御史毕仲游。
nbsp现在十二岁的天子已是身子愈发健朗,初步能明白政事了,并象征性地接见官员了。
nbsp不过要在蔡卞或程颐的陪同下。
nbsp程颐多教导礼节上之事,而蔡卞用心深刻,也会趋近引导。
nbsp这一次是天子在蔡卞陪同下接见毕仲游。
nbsp毕仲游在上殿面圣前本要去章越那边接受‘教导,章越笑着对他说,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别以为天子年纪小,就可以糊弄他。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天子是天圣聪睿,你有一说一,不必讳言,就算是新法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也可以直言。
nbsp毕仲游听了章越的吩咐了,当即上殿面君。但见十二岁的天子端坐御案后,虽仍显稚嫩,但眉宇间已隐隐透出几分英气。
nbsp毕仲游上殿后。
nbsp“臣毕仲游,叩见陛下。“
nbsp天子看向毕仲游问道:“卿新任御史,尽管直言。”
nbsp“朕虽年幼,亦知兼听则明,甚至新法有什么过失,也可以直言于朕!”
nbsp毕仲游余光瞥见蔡卞眉头微蹙。
nbsp毕仲游是章越为了回报毕仲衍推举与司马光还是半个同乡。
nbsp他与司马光,吕公着走得很近,政见受二人影响颇深。
nbsp他想了想,反正章越有言在先‘天子聪慧,有一说一即可,他也不顾忌了。
nbsp“臣斗胆直言,“他道:“新法起于王安石以兴作之术,起于治平时患财之不足也。”
nbsp“于是置青苗、置市易、敛役钱、变盐法者,从民间敛财。自古以来,帝王要兴作,都是患财用不足。”
nbsp“如果天子不能杜绝兴作之情,就算之前司马光等人废除新法,也是无用。”
nbsp“而且兵乱之事,也是这般。持新法之论的人,不愿被逐出朝堂,必然是以操不足之情,言不足之事之论以动陛下。”
nbsp“如此天子就算是石人,焉能不动心。如此一废一复,则是必然!”
nbsp天子听了色动,这毕仲游果真有些说法,而一旁蔡卞脸沉了下去,真恨不得叫人将这毕自游叉下去。
nbsp天子道:“卿言切中要害,古往今来历朝历代的天子都为财用不足所患,那么有何大计呢?”
nbsp毕仲游道:“为今之策,当大举天下之计,深明出入之数,以诸路所积之钱粟一归地官,使经费可支二十年之用。”
nbsp“数年之间,又将十倍于今日。”
nbsp天子一听前面说得还算至理,但这个办法实在令人哭笑不得。
nbsp蔡卞道:“陛下,本朝国策就是以中央集权,将天下的财与兵,都集于汴京。今日钱散于地方,如何应对边事。”
nbsp“有的转运路穷,有的转运使路富,如何均之?”
nbsp天子点点头道:“朕听大臣说青苗法有不妥之处,你有什么计较?如今罢去新法,国家财用如何?”
nbsp毕仲游道:“陛下,青苗法是困民之法,若尽罢青苗法,百姓则足。百姓足,国家何忧不足。”
nbsp天子摇头道:“今不比祖宗时了,国家财用所支添了不知多少。”
nbsp“但所入犹自只是这个,不用新法,举朝上下都不言利,国家以后怎么办?朕三五年后亲政怕是无财可用了。”
nbsp毕仲游听了不能对,只好告退。
nbsp不过天子却很欣然对蔡卞道:“听毕仲游之言,朕有所得。”
nbsp“章卿真是举荐得人。赐他万钱。”
nbsp蔡卞欣然受命心道,天子以为毕仲游是章越推荐的,必然是和他同声一气。但毕仲游今日这么上谏后,方激起天子逆反之意,觉得新法这条路必须继续。
nbsp侍中这一招着实高明。
nbsp比之那些一心隔绝内外的宰相,章越高明多了。
nbsp却见天子看着殿外的雨自言自语道:“祖宗时岁入五千万贯便足支用,如今岁入八千万贯犹嫌不足。”
nbsp“若尽废新法,朕以后怕是要学汉灵帝卖官鬻爵了。“
nbsp殿外雨渐急,毕仲游捧着赏钱怔立阶前。
nbsp他忽然想起章越送他出府时,那句带着笑意的叮嘱:“但说真话便是。“
nbsp想到这里,毕仲游不由苦笑。
nbsp……
nbsp元佑元年春,兰州城。
nbsp黄河水裹挟着碎冰奔涌东流,两岸新柳抽芽,羌笛声里,春风已度玉门。
nbsp城南新筑的粮仓连绵如群山,去岁秋收的稻谷尚未尽数入库,今春的麦田已然泛起层层绿浪。
nbsp新任秦风路转运副使何瓘骑马经过仓廪,望着脚下翻滚的麦田出神。
nbsp“使副,听说洮水新渠昨日通水,又能溉田一千顷!”亲随捧着账册笑着禀告。
nbsp何灌接过账册,看着密密麻麻的记录,不禁惊叹地心道,兰州一岁所产,竟能供给熙河路十五万大军半年之需!
nbsp继续前行,黄河渡口处番汉榷场热闹非凡。满载棉布的商队正与吐蕃、回鹘商人交易。“一匹白叠布,换三张青盐!“
nbsp“再加一囊党项马!“
nbsp番汉语混杂,铜钱与银锭叮当碰撞。
nbsp番人手中挥舞着盐钞。
nbsp汉商持算盘核账,吐蕃人抚摸着光滑的棉布惊叹。自章越推广棉田,熙河白叠布已远销西域,价比丝绸。
nbsp何灌目光再往前,但见堡寨星罗,驿道如网。
nbsp极目远眺,但见堡寨星罗棋布,驿道如网纵横。一队骑兵疾驰而过,驿卒的吆喝声在堡寨间回荡。自兰州至河州三百里驿道上,军堡每隔二十里便矗立一座,每百里设一军城,如玉带般拱卫着千里良田与座座粮仓。
nbsp何瓘看着这一幕感慨道:“当年章侍中言,宋与党项的胜负不在于两军阵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而在于这一座座粮仓以及这千里田亩中,今日章侍中的话终于实现了。”
nbsp说到这里,何灌想起熙河六年至章越效力,之后虽任荆湖南路转运使,如今又被章越点将再往熙河路赴任,他兜兜转转又回到了熙河路任上。
nbsp整整十五年,又岂是十年生聚,可以形容。
nbsp人生有几个十五年,自己半生心血都化作了熙河路的水渠和粮田了。
nbsp这田亩和水渠,就好比一个巨人身上筋骨和血脉。
nbsp何灌继续前去,但见戍堡中炊烟袅袅,戍卒家眷正舂米酿酒。
nbsp堡外番童追逐,田亩边就是社学,汉蕃学子正在诵读着《千字文》。
nbsp何灌忍不住道:“当年章侍中主持筑此堡寨时,朝中还有人讥讽“徒耗钱粮”。而今商旅夜行不持刃,羌人争送子弟入学堂。这才是真正的太平气象”
nbsp正言语间,忽一队骑兵行来。
nbsp何灌见到对方立即翻身下马,抱拳行礼
nbsp“王经略!”
nbsp“仲源兄!”
nbsp对方真是熙河路经略使王厚。
nbsp来人正是熙河路经略使王厚。只见他一身锦袍玉带,虽为武将却透着几分儒雅,只是边塞的风霜已在他眉宇间刻下深深印记,举手投足间尽显边帅威仪。
nbsp王厚见到何灌,当即大笑着上前相拥,二人久别重逢,眼底都闪着激动的泪光。
nbsp“走入城我给你接风,你好会挑日子,今日我娶了第十二个婆姨的日子。”
nbsp“十二个?”何灌大吃一惊。
nbsp兰州城头,赤旗猎猎作响,守军甲胄在晨光中熠熠生辉。自章越推行浅攻进筑之策以来,熙河路历经十年生聚,早已不复当年烽火连天之景,俨然成为大宋西北的一颗明珠,塞上江南。
nbsp忽然城南校场传来震天喝彩。何灌循声望去,但见军民同乐,好一派盛世气象。
nbsp“好!“
nbsp只见校场中番汉青年同场角力,一名汉家少年一个漂亮的背摔,将吐蕃壮汉掀翻在地。围观军民无论族属,皆击掌叫好。不少白发番酋如今也身着汉式棉服,学着汉人打扮。
nbsp二人并辔而行,王厚挥鞭指点道:“还记得当年家父向先帝献平戎策的旧事吗?“
nbsp“已是二十年前了!”
nbsp王厚道:“当时章公与我爹道,归根结底不过39;三合39;二字——合并、合俗、合法!七分安抚,三分诏讨。”
nbsp说到这里,他马鞭遥指眼前景象,豪迈道:“而今,我做到了!熙河路大小蕃民,皆已改土归流,尽在我大宋治下!“
nbsp何灌憧憬着年轻的章越和王韶在殿上陈词殿上献策天子,决定了大宋二十年战略方向。
nbsp何灌对王厚道:“经略使不忘先父之志啊!”
nbsp王厚看了一眼远方道:“二十年!”
nbsp“当年侍中与爹爹一起出通远军,奋战都了二十余年,为大宋开边五千里!”
nbsp“去年我路过巩州,那时还不是叫通远军,而是古渭寨。”
nbsp“当年爹爹带我至熙河路时第一年时,在这小寨子旁给我种下了一株柳树!”
nbsp“我不明白爹爹的用意问他,爹爹对我道桓温北伐行经过金城,看到年少时所种柳树已至十围般粗壮,不由感慨落泪:‘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nbsp“当年我不解其意,而今我去年路过看时,那株柳树也有桓温当年所见那么粗壮了!”
nbsp“我直到今日,终于明白了桓公的意思了。”
nbsp说到这里,二人都是唏嘘。
nbsp何灌道:“我此入西北,听说章侍中已主张为先公在汴京立庙!”
nbsp王厚抚掌道:“真太好了。”
nbsp何灌道:“你说二十余年的人事变迁!金城如今已在我们脚下,还有凉州重归我华夏,然后就是玉门关了!”
nbsp王厚大笑道:“会的,一定会的!今夜定要与你痛饮三百杯!“
nbsp……
nbsp黄河水波映万家灯火,金鳞翻涌处,粮仓巍峨、棉田连绵、堡寨星罗、榷场喧嚣,皆倒映在这条奔涌的血脉之中。
nbsp熙河路经略使府邸朱门洞开,红绸高悬,正逢王厚纳第十二房妾室之喜。除了左右数百兵卒荷甲拱卫,几乎与富商纳妾无二。
nbsp“节帅,恭喜恭喜!”
nbsp“同喜同喜!诸位快请入席!“王厚锦袍玉带立于阶前,边塞风霜刻就的面容此刻满是红光。
nbsp府内丝竹声声,觥筹交错。
nbsp番商、汉商、边将、士绅、乃至吐蕃、羌族头人,皆携重礼而至。熙河路商贸繁盛,各族互通有无,早已不分彼此。
nbsp席间,一队胡姬踏着鼓点翩然起舞,身姿曼妙,引得满堂喝彩。
nbsp“王经略好福气啊!”一名番商举杯笑道,“听闻新夫人是青唐城贵人之女,陪嫁便有棉田百顷、骏马千匹?”
nbsp“陪嫁棉田足抵半座兰州城哩!“另一名番商故作惊叹。
nbsp王厚大笑:“哪里哪里,不过是些薄产罢了。”
nbsp众人闻言,更是艳羡。
nbsp——熙河路棉田之利,早已冠绝西北!
nbsp青唐各部也是争相栽种,何灌听说青唐为了拉拢王厚这位西北王,争相嫁女给对方,并陪上丰厚嫁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如此厚情,王厚打算退却,不太好意思,觉得有违章越的教导。
nbsp哪知章越得知此事,反而鼓励王厚这般办。
nbsp这也是青唐当地风俗,只有这般才能得到当地蕃部信任和拥戴。
nbsp所以章越便将王厚推出去,‘牺牲自己完成‘和亲青唐的使命。
nbsp娶了这些妻妾,令王厚在青唐各部威望日高,他处事公道,倒也没有枉费章越的教导。
nbsp正是有了王厚的威望,大宋在熙河路经营日益根深蒂固。
nbsp自章越在熙河推广棉田以后,此地所产白叠布远销中外。
nbsp西域商路贩至大食、波斯。现在熙河路棉商几乎称得上富可敌国,边军粮饷充足,百姓安居乐业,青唐蕃部也是赚得盆满钵满。
nbsp也是因此,熙河路经略使王厚一直干到了今日,朝廷想换人都换不掉。除了王厚,朝廷没有第二个人有这个威望坐镇西北。
nbsp何灌感慨,王厚各方面才能并不出众,比起前任经略使章越,章楶,章直,李宪而言,可谓差得很远,但他偏偏最胜任此职。
nbsp凭什么?
nbsp何灌已有几分醉意,他执盏环顾,但见厅内左席吐蕃酋长正与汉商板着指头算着今年的棉价,右厢羌族头人学着如何用筷。
nbsp廊下童子们混着番汉语言嬉闹。
nbsp当年章越,王韶献《平戎策》时“合并、合俗、合法“的愿景,倒真的成了真了。
nbsp何灌真的有些醉了。
nbsp真是二十年生聚,卧薪尝胆,奋发图强,才有今日了。
nbsp昔日古渭寨旁,王韶手植的柳树真已是亭亭如盖了。
nbsp“使副,听说朝廷又要增筑堡寨?”一名边将试探地向何灌问道。
nbsp何灌笑着:“不错,新任枢密使已下令,今年要从泾原路葫芦川大道上再修三座大寨,要直逼灵州!”
nbsp众人闻言,不由振奋。
nbsp攻下天都山后,现在熙河路与泾原路连成了一片,有了天都山,凉州一左一右拱卫,熙河路形势完固,党项人想打草谷都没办法。
nbsp“朝廷又要用兵了!”
nbsp“此番又能添几个横班?”
nbsp“节帅指日要封侯了吧!”
nbsp武将们各个闻战则喜,数年太平日子,官位没有寸进,着实着急。
nbsp这时候主座上王厚站起来道:“诸位!今日之熙河,全赖章侍中之策!若无二十年前运筹帷幄,我等哪有今日?”
nbsp“敬侍中!”王厚高声道。
nbsp满座数百名宾客轰然应和,举杯痛饮。
nbsp“敬章侍中!”
nbsp醉不醉人人自醉,何灌酣然痛饮。
nbsp乱世时,大丈夫提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日虽是太平光景,但出将入相良机就在眼前。
nbsp窗外春风拂过熙州城,棉田如雪,商队如龙——真是盛世气象!
nbsp(本章完)
喜欢。
一千三百四十二章 敬侍中[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