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探华夏之太古见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六章 伏羲病了[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生生世世小说]https://m.3344xsla.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
    好好的人民不去爱护,怎么就相互打成那样了呢?

    你不是我是他们的祖先吗?我不是这样的人啊!

    我的政策也不是这样的啊,从什么时候开始,哪个王八蛋走偏的?

    把我名号报出来他们能不能就别打了?都是一家人啊。

    胡琢磨什么呢你!

    观察着伏羲恢复的状态,朱襄记录下,伤寒使人变娘。

    没有,没有啊,这我瞎编的。

    虽然身体渐渐恢复,但在大家的建议下伏羲决定不再继续巡游。

    当然也没有马上就动身返回宛丘,还需要花些时间恢复身体,同时也需要将精神重振。

    我依旧不允许伏羲议政,所有政事由昊英代劳参议,每天在城头走走当锻炼,伏羲站在哨塔上远眺。

    东城和其他城池的城内分区和功能差不多,但地形却不一样。

    在这个水资源丰富的黄河中下游区域,多条江河穿插交汇。

    基本处于平原地带,这突兀在平原上出现的一座矮山就成了东城所在。

    依托山形建设,让站在瞭望塔上的伏羲可以极目四野,这城从下面看也就越发高大巍峨,凭地势也更易守难攻。

    这才是真正的山城呢,城是一座山,山是一座城。

    望着遥远的山峦,叠叠远去,与天空的云接在了一起,脑子里“卦”就停不下来。

    于是每天花些时间走走,然后就是坐在宫里书写《连山》。

    不知道列位有没有高人听过《三坟》没有?

    《三坟》不是指三座坟啊,这里的《坟》指书。

    我估么着是类似墓志铭之类的刻下文字记录的缘故。

    因为还没有竹简木椟更没有纸张啊,否则上古怎么会用《坟》来指书呢。

    《三坟》是指咱中国人,其实也就是全人类了,不用谦虚,别怀疑,没谁比咱们更博大精深。

    指最早的书籍。

    《三坟》也被称为三皇之书,哪三皇哪三部书呢?

    伏羲作《连山》、神农作《归藏》、黄帝作《乾坤》。

    都是在八卦和《易》的逻辑内容中,每本书都可以分别衍为六十四卦。

    还有上古书《河图》可以相提并论,都是伏羲写的,那不是啊!

    《河图》是什么,也是八卦,但是演卦,也叫《洛书》,但后来被证明是后来宋人伪造的。

    伪造这玩意干嘛我也不知道,估计不是拿来装古董骗钱,就是神算子为了混口饭吃骗人。

    伏羲写的《连山》是什么呢?

    《周礼·春官·宗伯·大卜》记录的是:“(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这个《周礼》的是解《易》有三种方法,由《连山》《归藏》《周易》一同组成了可通天地的卦。

    但是我们又看,其《筮人》又云:“筮人掌三《易》,以辨九筮之名: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筮人就是占卜的人,在上古还是个官名,专门就给王族做占卜时运天命的。

    的跟《周礼》的意思差不多。

    看起来是不是觉得特神特神秘,特别的高大上?

    不是八卦就是卜垚和《易经》关联紧密?

    是,伏羲对卦都魔怔了确实是带着这个关联写的。

    但如果从唐代学者贾公彦疏:“名曰连山,似山出内气也者,此连山易,其卦以纯艮为首,艮为山,山上山下是名连山,云气出内于山,故名易为连山。”这句话来看。

    他是认为《连山》就是《易经》,只不过名字不同而已。

    到了明代又不对了,大文豪顾炎武《日知录·三易》:“连山、归藏非易也。而云易者,后人因易之名以名之也。”

    他就认为《连山》不是《易》,被认为和《易》是一本书那是后来人云亦云叫岔劈了。

    谁对呢?不知道。

    上古三书早就失传了,对他们内容的记载也是后世文献里发现才知道有这三部书。

    如果一定要定个对错,那从更接近时代的官方法当然《周礼》最正确。

    但是研究研究就发现破绽了。

    汉代学者郑玄《周礼注》:“名曰连山,似山出内气也。”

    《易赞》、《易论》:“连山者,象山之出云连连不绝。”

    《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传》:“连山似山出内气,连天地也。”

    看见没?“连山”这俩字的意思就是,“为山出内气,山连山。”

    不要对伏羲有这么大误解!

    也不要对书有这么大成见!

    咱们今天一提书是什么概念?

    上古时代啊朋友,为啥这三部古书都没了?

    因为就是一句话啊!

    没错,“一本书”就是短短一句话甚至是几个字儿,而已!

    这玩意就算是还刻在哪个龟背哪块骨头上,谁看见了能相信这是一“本”书?

    别用现代人思维和眼光看上古时代好嘛。

    而伏羲写的《连山》也很简单,就是对眼前层峦叠嶂的山,和天上的云做自我理解和描述。

    他远远的看,山和云连在了一起,每次看观感都不同。

    早晨的山顶连着云,和晚上的颜色就是不同。

    从他对宇宙万物的理解中,结合了《易》和卦,认为天上的云,是山集天地之精华,吐出来的。

    多么有意境的表达,多么有画面感!

    但是后来炎帝的《归藏》和黄帝的《乾坤》就确实是纯卦了,是对伏羲《易》的学习后写出的自己的发展和延续。

    《左传·昭公十二年》记:“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要求古人要有学识,必须要读过这些典籍,列位有兴趣的可以找来看看,内容都不多。

    有的几分钟就能读完,但一字千意万般变化,读完了“想”就费时费脑了。

    不过能看到所谓“道”啊,“教”啊之类的起源和这些鬼神修身的原始逻辑是从哪来的。

    很多人不是喜欢凡人修真吗?

    都是老祖宗玩剩的,没有老祖宗的逻辑建立,今天的那些胡编乱造就没了基础。

    品《连山》,观《山海》,修《易》,垚“卦”,就是伏羲每天的日常。

    随着身子恢复,伏羲会把每天的心得体会跟大家分享。

    他那些上古逻辑极其复杂,听不懂我就把脑子放空发呆。

    朱襄是学的最认真的,因为他竟然从《易》里领悟了不少人的经八脉,能和宇宙万物相结合。

    每次碰撞都能把《易》演义出更多神妙和无限组合,眼前这帮人就跟凭空下围棋似的,演化着神。

    无论任何时候包括今天,最高领导人的身体状况都属于最高机密!

    东城人民并不知道伏羲生了一场大病,宫廷内的人也绝对不能对外宣扬,那可是死罪。

    因此每天人民能在高高的哨塔上看到伏羲的身影,还是挺激动的。

    比今天追明星厉害多了,只要伏羲身影出现,下面能集好几万人在那看。

    但也有一双眼睛死死的盯着伏羲。

    自从伏羲重病被扛进了东城后,一直对东城严密监视的“九黎之王”蚩尤派出的暗探就察觉到了这大批人马进入了东城。

    和东城蓝色鱼纹的大旗不同,明明白白的黑色龙纹大旗密密麻麻的插满了城墙!

    如果只是臣子带着宛丘大军到访,无论如何城墙上是不会插上龙旗的,那是喧宾夺主。

    得知这一惊天秘闻后暗探立即向“蚩尤城”做了报告。

    带着近臣,只调了几名精干卫兵,蚩尤远远的在一处山头望向哨塔上的身影。

    对伏羲,他恨!

    不只是恨伏羲这个人,更恨华羲这个族。

    它带给自己的不仅仅是夺城之恨、夺民之恨,更是让自己背井离乡尝尽人间冷眼吃够人间疾苦;

    还有恨,恨相较之下这个身影怎么能短短数年将宛丘建设到不可想像的地步,人口达到天文般的数字,而且四海臣服威名远扬。

    每每当有人记起自己时,只能成为负面代表,佐证对象。

    当初那些臣服自己的部落在见到落魄时的自己时,那种鄙夷和嘲讽历历在目。

    求点吃的没有,求短暂收留还被驱赶,你!害的我好苦啊!

    虽然清清楚楚的知道以当前的实力莫挑战宛丘城了,就连眼前的东城其强大的战力都足以碾压自己,何况还加上随伏羲而来保护的一万大军。

    还在偷偷韬光养晦的蚩尤知道不可能因为伏羲来到了自己身边就有胜算,但他还是一定要来亲眼看看,看看这个自己最恨的人。

    永远提醒自己要以踏平伏羲族,重回宛丘为终极雪耻的人生目标!

    伏羲来了多久,蚩尤就待了多久。

    每天都简单的吃着不生火的食物,只是用想像杀掉那个身影都能支撑自己远远的看着伏羲。

    直到黑龙旗大军再次从东城行出,远远的看不见了。

    用手对着伏羲离开的方向,蚩尤伸出手臂做了个“斩”的手势。

    好死不死,胖子感冒了。

    感谢投票,我很珍惜。

    【作者题外话】:我努力写,希望你们喜欢。

    (

第三十六章 伏羲病了[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