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探华夏之太古见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十五章 孩子王[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生生世世小说]https://m.3344xsla.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其实起来共工自宛丘起始引水实在是有点笨,实话实这么远开始挖本来就有点傻。

    目的是让西邦新城能够有近水可补,但新城附近有河流啊!

    有记性好的还能回忆起《大运河》那章中过,那么多河水距离“西安”也就十几二十公里,大庭明明可以自己就安排妥当,从那边引就是了。

    但毕竟上古时期咱们还在进化,还是有些直线思维的,黄河大就从黄河开始挖咯。

    不过事实上这里是有伏羲的统治思想的,毕竟大运河不仅仅是引水工程,而是可以固邦稳土的大事件,还具有相当程度的军事用途。

    一路向西已经建构了数百里沟渠,但行进到今天河南与陕西交界的地段时,遭遇到了非常艰困的局面。

    时值地球最后一次大降温的尾期,虽然天气特征已经和今天相差无几,但罕见极端天气还是偶有发生。

    就像上次王族母系巡游西邦时遭遇的那场特大暴雨,在今天无疑是不会再发生的,但对共工就不是那么友善了。

    建设大军并未遭遇大雨,而是遭遇了明显被漫长的暴雨周期侵袭后的大片湿地。

    不论从哪个方向回来的探哨都显得狼狈不堪,浑身上下全身泥浆。

    尤其听到有哨兵介绍前方有大片无法探明的沼泽地时,若不是三两成组,一脚踏入泥沼中的哨兵估计已经死在了没人知道的地方。

    站在不时露出黑土和点缀着草花的湿地上,放眼望去都是不见边际的旷野,这表面平平无的视野下,是无处不在的危机。

    有熟悉沼泽的朋友都知道,明明看起来是坚实的土地,但只要不慎踏入,具备极强吸力的泥塘将会瞬间直没大腿!

    任凭你怎样求生都只能迎接被稀泥淹没头顶的结局,尤其是挣扎的越厉害被陷入的速度就会越。

    只要施救不及时,或者施救方式不对,被烂泥填充满肺痛苦而亡只是时间问题。

    还有一种草塘相对危险较低,但也是能致人死地的。

    就算走到跟前了,放眼望去也不过是平常草地,但踩进去才知道那只是漂浮的一层水草与水藻,扑通一声直接掉进水中。

    没人能准确知晓水深几何,而且下面水草的根蔓纵横交错,只要被缠住就再也浮不出水面。

    紧紧皱着眉头共工心有余悸,若不是前出的探哨发现了路线中的异常,这大队施工的人马,尤其是驮载物资的黄牛队,恐怕不少会遭遇横祸。

    但眼前最重要的是如何解决挖渠的难题,毕竟沟渠已经通到了这里,而且最初的执行方案中并没有设计针对这样环境的预案,谁也想不到会遇上这样的局面。

    望向远处的浅山,是浅山其实只是距离导致的观感,要将沟渠改道到那样的程度也是不现实的事。

    自顾自的摇摇头共工踱着步子。

    在没有找到合理办法前,大停工是唯一能确定的事。

    在腰间捆系麻绳,彼此相互串联,一旦有人不慎涉险,其他人可以凭总重量将他拖出来。

    带着龙官和一队护卫,共工一行十几人心的向沼泽深处摸去。

    凡事必须亲力亲为,尤其自己是最精通水利工程的人,共工责无旁贷也没人可以托付,只能自己亲自勘探。

    不时将手中的长“尺”向水中泽间探下,凡无法探底或探底后感受不到坚实的路径都被放弃,而在可以明确感受到支撑的地方,都会插上一根系了布条的树枝。

    就这样整整一天共工探索出了一条看起来弯弯曲曲,但总体上保持连贯的“通路”。

    这样的勘探很耗时间,总长度不超过七八公里,但已经足够工程队次日继续施工了。

    不同的地方必须用不同的技术和材料,这一段的工程进展极其缓慢。

    首先,必须先用麻绳捆绑内嵌了韧草为筋骨的泥袋,这比砍树为排节约时间,将它们投入水中阻塞水路;

    然后再将这被草垛隔离的一段中的水用竹篮全部舀出,再向腾空的水路中洒填新土,继而夯实;

    接着再用坝石块填充渠道,再夯入草垫紧密坝石缝隙,这段沟渠才算工程达标。

    以此类推一段一段的建设,把工期拖的冗长起来。

    但好在人多力量大,已经跟随共工学习了如何勘探通路,为了节约时间以及保证共工的人生安全,几名龙官分头带着卫队向前探去,这样可以优选出最佳路线。

    同时,熟能生巧。

    一开始所有人都觉得这样干活又慢又累,不少人都开始抱怨着想家想亲人了。

    但好在共工诚恳,有“上相”和我们一起吃苦,为了华羲族大业,辛苦点有什么大不了?

    伏羲还等着我们胜利完工的好消息呢!

    随着对操作越来越熟练,这漫长的施工队在这大片的湿地中不断向前开拓!

    这边宛丘城内,伏羲难得的空闲。

    也是因为年纪太没有跟随巡游的儿子白大柟多日没有母亲的陪伴,总是耍起任性的脾气哭着吵着找妈妈。

    把他抱在怀里走到宫外的廊桥上,口里咿咿呀呀的边哄边指给他看四处的风景,但家伙蹬着腿就是不愿意,撇着嘴不满的挤眼哭嚷。

    就在一筹莫展之际,看见台阶下朱襄一步跨两级的走了上来,身后还跟着“狗皮膏药”荷曲。

    也是神,白大柟被荷曲接去过抱在怀里后竟就不哭了。

    松着胳膊伏羲替荷曲解开鞋带,三人回到宫内,简单的几句寒暄,为的是让白大柟在臂弯中睡着。

    看着眼睛抬了抬眼皮,终于吧嗒着嘴睡着,让侍从接过抱去,伏羲笑着递给两人一碗水。

    “时尝观作,王共,民汲恙甚,切扶之。承思繁日,却‘舞予民行。(前些日子,和大王您一同查看人民劳动,发现许多百姓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病痛,当时我就记下了,必须要解除这个对人民的困扰。经过这些天不断的思考和摸索,我确定了一种让人民可以修养身体的‘体操。)”

    不错,没有“体操”这个概念,朱襄用“舞蹈”来表达着这一新创举。

    “舞?行巫乎?(体操?是巫师们祭祀时那种吗?)”

    “弗。基《易》而演。(不是。而是以《易》为循环根本,通达天地的方式。)”

    “《易》合巫,而巫发《易》,何弗共?(《易》包含了巫术,而巫术又递增了《易》的各中道理,那么你这个体操和巫师的演舞又能有什么不同呢?)”

    似乎早就预见了伏羲的疑问,朱襄笑着点点头,从胸中摸出三块泥板,上面是他刻画的四十四式医疗保健体操图谱。

    望着并排陈放在地上的泥板,伏羲伸着脖子看刻画在上面的“火柴人”,那是朱襄用极简的方式绘制的人物形态。

    因为以前刻画的人物形象让荷曲觉得是在侮辱自己,简化了形象只突出动作特征,倒是让朱襄工作轻松了不少,而且还不需要更多泥板。

    “舞?(这就是你琢磨的体操?)”一个个“火柴人”虽然姿态各异,但明显伏羲看不出这一个个独立的动作有什么关联性,毕竟不是动图。

    朱襄也不回答,只是对着荷曲示意了一下。

    伏羲看着她站起身离到几步外的距离,将身上厚厚的披肩放在一旁,里面只有一层轻纱,荷曲完美的身线展现出来。

    又看了一眼朱襄,得到了点头的回应。

    毕竟是“舞蹈家”的女儿,论跳舞,整个宛丘数十万民众无人可与阴康、荷曲比肩!

    那一个个呆板无趣的“火柴人”,在荷曲轻妙的展示下显得无比灵动!

    伏羲一会看看荷曲,一会看看朱襄用手掌打着节奏。

    什么节奏?就是简单的“啪”、“啪”、“啪”。

    了解过曲艺的应该知道“板眼”,郭德纲老师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演讲也介绍过,“啪”的拍下去就是“板”,两掌分开就是“眼”。

    在节奏的配合下荷曲的律动非常完美,四十四个动作将人的全身上下每一寸肌肉都调动了个遍。

    有伸展有团缩、有拉伸有延筋、有蹦跳有关节,一共做了两组,停下动作的荷曲只是略有深吸,而并没有付出太多体力。

    朱襄的节拍也停了下来,也不知道是对“体操”意犹未尽,还是被荷曲曼妙的身材吸引,把手团在嘴边伏羲沉默了一会儿。

    朱襄起身重新为荷曲披上披肩,两人又重新坐了下来。

    也不打扰伏羲的思索,把水碗递给荷曲,朱襄微笑的对她点点头,以示赞赏。

    “舞实异,其效何?(确实和巫师的祭舞不同,有什么具体作用吗?)”

    毕竟伏羲是亲眼看到劳作的人因为工种不同,每个人的职业病表现都不相同,而且经过长年累月的加重,就这样蹦蹦跳跳就能解决难题了?

    伏羲很是怀疑。

    “以张贯气,吐困纳天华;以屈调血,引神发地精。(用身体的伸展,连通天地,将天地灵气与人体交汇,呼吸间吐出浊气,吸入新氧,让人的精神振发;用收起四肢,将血脉聚拢,使人专注精神,而连通地气。)”

    早有准备的朱襄不慌不慢的指着地上的“火柴人”一个个做着解释。

    随着需要演示的地方,荷曲还会适时表现一下如何用呼吸来配合肢体。

    “农者其指突,汲寒野僵气逼之,发五指而牵,通血脉以抗。(田间劳作的农人们,他们的手指关节都肿胀凸起,是因

第五十五章 孩子王[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