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1章 兵制,兵事[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生生世世小说]https://m.3344xsla.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前汉初期,主要实行的是征兵制,也就是全国皆兵。
nbsp特别是每年秋季由太守主持的都试(即军演),让前汉全民的军事素养远超后世大部分朝代。
nbsp这个制度,为前汉的强大武功打下了坚实基础。
nbsp但同样的,都试制度也会让太守集军政于一身,成为一郡的实际统治者。
nbsp而太守掌握的这一股武装力量,让地方有可能用来对抗中央。
nbsp比如王莽暴露出自己的篡位之心后,东郡太守翟义就是在举行都试时斩杀“观令”,然后挟持东郡军民起兵反莽,没过多久,就发展到了十万人。
nbsp后来虽然失败了,但却激起了反莽的浪潮。
nbsp光武皇帝举兵时,也曾想过利用南阳郡的都试夺取郡兵的指挥权。
nbsp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光武皇帝再兴汉室后,有感于地方郡守权力过大,于是实行罢兵政策。
nbsp从建武六年(公元30年)到建武二十三年,五次罢省郡国兵,同时实行以募兵制为主的兵役制度。
nbsp募兵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压制,削弱了地方拥兵作乱的可能性。
nbsp但却又产生了另外的问题:兵源不但不足,而且良莠不齐,军队战斗力不断下降,而且下降速度惊人。
nbsp后汉武功远不如前汉,并不是没有原因的。
nbsp特别是在中后期,凉州羌乱持续百年之久,让后汉严重失血——凉州可是前汉打下来的固有版图。
nbsp单单这一件事,就足见后汉中后期军队战斗力的衰弱。
nbsp至于黄巾之乱之后,朝廷兵源和兵力的严重不足,更是极大地动摇了后汉的统治根基。
nbsp最终不得已,汉灵帝采取了刘焉的建议,“废史立牧”,即废除刺史,任用州牧。
nbsp州牧掌一州军政大权,这简直就是前汉太守都试制度的威力加强版——那都算往轻里说。
nbsp历史兜兜转转,终究还是转了回来。
nbsp州牧制度实施以后没过多长时间,本就衰落的后汉朝廷,再也无力控制地方,几乎是在瞬间就分崩离析。
nbsp与此同时,不少州牧成了第一批地方割据军阀。
nbsp然后么,大汉昭烈皇帝起于燕、代,伯豫君荆,吴、越凭赖,望风请盟,挟巴跨蜀,庸汉以并,终能乾坤复秩,宗祀惟宁。
nbsp当朝天子又天资仁敏,爱德下士,以聪明之姿,等契往古,总百揆于良佐,参列精之炳耀,凭丞相得还旧都,任冯永而复雒阳。
nbsp大汉三兴在望,除了人心向背,仁人志士用命,亦赖精兵猛将扫荡群贼。
nbsp纵观大汉两落三起,其武功与兴衰,兵制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nbsp经过这么多年不断调整和完善,季汉现在实行的是征兵制和募兵制相结合的兵役制度。
nbsp征兵服役四年,一年在本郡戍守,同时接受正规军事训练,这就是郡兵——这比前汉的都试还要激进一些。
nbsp至于剩下的三年,则是要调入中央军,参与对外作战。
nbsp这四年是强制性的,也是徭役的一部分。
nbsp四年之后择优选入卫士,家里才能免除一部分赋税或者徭役。
nbsp如果立了军功,授了军田,那这辈子就算是值了。
nbsp只是从古至今,从来就没有一直完美的政策,只有适合当前情况的政策。
nbsp季汉的兵役,自然也是有得有失。
nbsp优点是在保证兵源充足的同时,还能让兵源保持较高的军事素养。
nbsp缺陷是百姓负担较重,财政支出较高。
nbsp也就是随着摊丁入亩以及各种新政的不断深入推行,还有工坊业的蓬勃发展,让大汉的税收来源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nbsp这才让大汉的财政足以支撑起眼下的兵役制度。
nbsp但除了财政方面,还有一个和前汉一样的最大隐患:赋予了地方太大的兵权。
nbsp郡兵在本地接受正规军事训练,而且还是一年,真要有心,足以让太守掌握住一股不小的军事力量。
nbsp也就是现在的中央诸军皆是虎狼之师,战斗力爆表,可以无视这点小问题。
nbsp但正所谓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nbsp更别说丞相和鬼王是什么人?
nbsp当代能解决的问题,就没必要留给后人。
nbsp统军府的成立,说白了,就是要实行军政分离。
nbsp太守专以政事,都尉(即统军府将领)专以军事。
nbsp一州之长的刺史,则负责监察太守与都尉——监察地方,本就是刺史最初的本职。
nbsp颇有些三权分立的味道。
nbsp当然,除此之外,也有避免像后汉那般,让军中战斗力下降太快的打算:
nbsp在这个年代,军中文化水平太低,如果兵不识将,将不专兵,多半会让将士之间互不信任。
nbsp上下相疑,则容易被人所趁,一旦遇到困境,就会军心动摇,最终溃败(“大送”骂骂咧咧退出群聊)。
nbsp但若是专将专兵,却又会产生兵为将有的隐患。
nbsp虽说以眼下大汉的情况,不用太过杞人忧天,但制度远比人心可靠。
nbsp所以统军府,就是吸取了两汉兵制的经验教训,又考虑了季汉的实际情况,做出的一个折中方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平日里统军府的都尉和别将负责训练府兵,征召时带领府兵出战。
nbsp具有一定文化基础的都尉和别将,在战时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保证军令的畅通。
nbsp同时只要规划得当,单个统军府的兵力,就可以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nbsp尽可能地既不影响当地的生产,又不虞有尾大不掉之忧。
nbsp而直接受朝廷管辖的统军府,还能断绝地方豪右拥有宗兵私兵的根基。
nbsp这算是皇权下乡的又一个重大措施。
nbsp当然,这等影响大汉未来数十年乃至上百年的重大决策,还轮不到老魏这些人操心。
nbsp他们操心的是,统军府的成立,对他们有什么影响。
nbsp老冯现在好歹也是能领军镇守一方的人物,特意跑过来跟他们这些老兄弟讲这些事情,总不可能是因为闲得慌。
nbsp老冯又给自己倒了一碗酒,呲了一口,再扫了一眼众人,看到所有目光都落在自己身上,这才开口道:
nbsp“成立统军府,除了都尉和别将领兵,平日训练府兵,还需要有教头辅佐,这教头嘛……”
nbsp说到这里,老冯又是顿了一下。
nbsp“这教头嘛,自然不能是随随便便就能当的,懂得军阵上的事情,那自是最好的人选。”
nbsp听到这个话,所有人的眼睛顿时一亮。
nbsp这个活,听起来似乎,挺适合自己这些老家伙啊?
nbsp别看在场的这些人,或多或少身上都有些毛病,阵上厮杀肯定是不行了。
nbsp但阵上厮杀的经验,他们还真敢说不逊任何人。
nbsp这年头,但凡是能从军中活着退下来的家伙,哪个是吃干饭的?
nbsp“到统军府中当教头,日后朝廷征召,我们是不是也要一起去?”
nbsp有人提出了这个疑问。
nbsp“想什么呢?”老冯撇撇嘴,“就算是都尉同意,难道朝廷派下来的人眼是瞎的?”
nbsp“就算是派下来的人是瞎的,难道你们还真以为军中那些将军,都是没脾气的?”
nbsp军中大事,岂能儿戏?
nbsp哪天真要在阵前出了什么事,整个军统府上下,再到朝廷下派的人,怕是一个都跑不掉。
nbsp严法治国,可是丞相留下来的规矩。
nbsp这个严法,可不仅仅是指治民治吏,也指治军。
nbsp要不说就连冯大司马这等人物,当年也被丞相打过军棍呢?
nbsp扫了一眼众人,老冯知道,光是教头这个噱头,怕是还不足以吸引这些老兵油子。
nbsp别看他现在大小是个军将。
nbsp但真要论起出身来,在座的有一个论一个,谁也别笑话谁。
nbsp不同的是,老冯这些年来积极响应冯君侯的号召,在军中努力学习。
nbsp再加上可能比眼前这些大老粗聪明一些,所以能多学了那么一丁点学问。
nbsp还有运气也要好一些,多了几分军功。
nbsp这才比他们多受了几次提拔。
nbsp但这些老家伙心里在想什么,他是一清二楚。
nbsp阵前厮杀半生,现在虽说退下来了,有人手脚总痒痒,闲不住。
nbsp但也有人能沉下心来,想要过好小日子,不想再过多折腾。
nbsp毕竟吧,以前跟了君侯,绝大多数人的第一想法,就是想要能吃口饱饭。
nbsp现在么,家里有屋有田,有炕有妻,有子有女,还图什么?
nbsp这些可是自己拿命在阵前换来的,凭啥不能享受享受?
nbsp出身差不了多少的老冯,太了解这些老兵油子了,所以他准备要说出了一个劲爆的“内幕消息”:
nbsp“这些年以来,那些什么世家大族子弟,终是放下了身段,参加了朝廷的科举。”
nbsp老冯摇了摇头,叹息道,“想当年,这科举之制,可是君侯专给咱们开的道路呢,哪像现在……”
nbsp说到这里,有人就是“啧”了一下,然后又是唉了一声。
nbsp这些年来,参加科举的人,越来越多了。
nbsp人多了,竞争就大了。
nbsp不像以前,只要肯学,出了学堂就有人抢着要。
nbsp虽说现在出了学堂也不愁生计。
第1361章 兵制,兵事[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