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8章 新帝国(4)[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生生世世小说]https://m.3344xsla.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别驾(州不置)、长史、司马称为‘上佐。唐制规定,凡刺史缺员或为亲王兼领时,上佐可代行州事。但在一般情况下,上佐并无具体职任,因其品高俸厚,又不亲实务。故多用以优待宗室或安置闲散官员等,所以白居易称这类官为“送老官”诸曹参军分掌各州府的军政、财政、刑法小农田以及户粮诸事务。称为‘判司。诸曹‘判司”由各州录事参军事统辖。未设司马之州。录事参军为刺史之佐,处于综领督察的地位。
县的长官不分大小统称令。京县令。正集品上:畿县令,正品上;上县令,从品上;县令。正七品上:下县令,从七品上:下县令,从七品下。佐官有县承、主薄小县尉等(京县增设录事2人)相关献记载:县令掌导风化。察冤滞,听狱讼。凡民田收授,县令给之。蔓岁季终。行乡饮酒礼,籍帐、传驿小仓库、盗贼、堤道,虽有专官,皆通知。可见县令统管一县所有军政事务。亲自处理刑狱口县承为之副,县尉分判众曹,催征租赋,主薄掌书薄计。此外。还有七曹佐官,是应州府七曹而设。因事务不多,一般不常设。
州、县官员都是‘亲民”之官。一方面要负责刑狱治安,征敛赋役;另一方面要“宣扬德化劝课农桑”‘务知百姓之疾苦”因此,卷皖说:殊功异行及祥瑞灾蝗、户口赋役增减,当界丰俭,盗贼多少”就是吏部考核州小县官吏政绩的标准。各州县每年造一次计帐,向尚书省报告户口及明年所征的课役。相关献记载。各州县必须把每年征税的数目‘书于县门小村坊,与众知之”所以。州县官员的选任。得人与否。对封建政权的稳固关系甚大。
唐自太宗开始就很重视地方吏治。据卷3记载他曾说自己“居深宫之,视听不能及远,所委者惟都督、刺史,此辈实理乱所系,尤须得人。”
他亲自过问刺史的选用,并把各地都督、刺史的名字写在屏风上,凡作善事”的就在其名下记上一笔。
贞观八年(公元腆年)又派李靖等B人为诸道黜涉大使,到各地巡查。升迁廉吏,惩罚贪官,问民间疾苦。州府的判司及县的薄二尉。
虽然职位不高,但一般也走进士及第后的起家之官,若上有官员提携,下有州县推荐,几经迁转就可能入朝为郎官小御史,甚至可以外派为州刺史,直至藩帅,所以唐代一此高级职人员大多在基层担任过这类职务。
唐代首都或陪都所在地有“府”的建制。玄宗开元元年(公元引3年)改雍州为京兆府,洛州为河南府。并州为太原府,长官称‘牧”由亲王挂名遥领,实际主持府政的是“尹“。如上都京兆尹、东都河南尹、北都太原尹。后来又陆续。几翔、成都、河、江陵小兴元、兴德等府。也都有‘尹”
但已不置挂名的“牧”府尹之下有少尹、录事参军事以及曹参军事,其职掌同于州诸官,只是品秩略高而已。若皇帝不在京城,则置留守官,多由府尹或临时指定大臣兼任。
由于唐高宗小武后时多居东都洛阳,玄宗以后诸帝虽然都居住长安(除短期避乱外)但洛阳原来那一套略同于长安的职官建置并没有省去。凡在那里任职的。叫做分司东都。或称为分司,这些官员都由东都留守总之。分司各官署往往空存其名。于是朝廷常以贬降或闲废的官员安置在此。这里的官员一般是除按期拜表行香外,只领俸而不任事。只有分司御史还可以稍为行使职权口除分司官外,还有王傅一官。也是养老的。因为唐代亲王虽有额定的官属,而亲王并不出阁。
名为王傅。官居三品,实际连王的面前没有见到过。
唐代大官犯了公罪,多半是贬到远方作州县以下的官,称为左降官。这种官只有官名。没有任职。名为员外,置同正员,其实只能领少数的生活费而已。但由于大赦频繁,每经一次大赦,即有‘量移”的机会(从远处移回近处)而且在君主或执政大臣有变动的时候。也很容易再挂掌权如德宗时的杨炎,从左降的道州司马一跃起为宰相。
而宰相一旦远贬为司马,或录事参军的,也不足为奇。在这种情况下。地方官对左降的朝官总是另眼看待,不敢以僚属相待。
唐代有一种驾凌于州县之上的地方行政机关,叫方镇,又称,道”是依止,形势而划分的监察区域。贞观时期分全国为十道小玄宗时分天下为十五道,至唐后期,全国已被划分成四十余道,每道皆置观察使,雄藩重镇则带节度使,不带节度使者则带都团练使或都防御使。它们虽仍是使职,实际上已经成为统领一道军政、民政、财政、司法等大权的行政长官了口州县二级建制实际上变成了道、州、县三级建制,出现了“制敕不下支郡,刺史不专奏事”的局面。
诸道观察使等,一般以所治州刺史或府尹、长史为本官,其属下除了原来州府下的一套佐僚外,还有一套人数不少的幕府。其既有都知兵马使小都押衙小都虞侯、都教练使小都指挥使等带兵打仗的武夫,又有副使、行军司马、判官、掌书记、支使、推官小巡官等一批职幕僚。地方事权尽掌于这些人手。如行军司马掌军籍、符伍、号令印信。德宗朝常以之为‘储帅”判官。据云:”
掌判仓、兵、骑小胄事”各藩镇往往尽委钱谷支计于判官。
掌书记,相关典籍记载:“掌表奏书拨”凡辞之事,皆出掌书记。幕职还常被派往巡察管内州县。有的本身即兼任州县之职,有的甚至代行刺史之权。唐以后,这些人实际上是控制州县的实权派。
故云:“游宦之士至以朝廷为闲地,谓幕府为要津”方镇属下之州郡称为支州、支郡。支州刺史往往亦带团练使或防御使之类的使职,由于方镇一般皆在支州派驻兵马,另遣镇将领兵事。支州刺史实际上是没有兵权的。所以唐代方镇对所属州县有很大的统治权。
新帝国对地方行政规划做了很多的调整口首先,取消了不同的州集级、类型,只要是属于帝国管辖范围内的州,地位都是平等的,哪怕是远在万里开外的州,其长官都享有和内地的州同等大小的权力。同时,在艰苦地区工作的州长官,可以获得更多的升迁机会。
其次,在州之上,正式设置了“道”的行政机构,相当于现代的省。道的设置,一般按照相近的区域来进行,每个道管辖5。个州不等。全国总共划分为飞道。道的行政长官,初步确定为总督。
再次,将大量的州合并。有些州只管辖四个县又或者是五个县。
这些小州,都会合并以减少州的数量。减少官吏的人数。按照刘鼎的要求,州的总体数量,要降低到凹个以下,要是能够降低到如今以下。那就更好了。
由于地方行政区域的调整。需要大量的时间,还有大量的细致工作。因此,艾飞雨在洛阳成立了一个专门的机构,负责进行行政区域的规划和调整。总的来说,新的行政区域划分,是为了更好的传达朝廷的指令,减少官员的数量,加强朝廷对各道、各州的直接控制。
第588章 新帝国(4)[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