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汉鼎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24章 有朋自远方来(5)[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生生世世小说]https://m.3344xsla.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刘鼎还是有点半信半疑,估摸着两人不是在蒙骗自己,怎么会没有人知道晒盐的方法呢?这是多么浅显的道理啊!只要站在大海的边上,就应该知道这样的办法最容易获得海盐。黄巢和其他的私盐贩,总是能够找到充足的食盐,他还以为他就是从海边晒盐获得私盐的呢。

    事实上,他是多虑了,这年代的人们,的确还不懂得海水晒盐,大规模的晒盐方法,还是从明朝才开始的。唐末大部分的食盐都是井盐,少量的海盐也都是煮出来的。唐代的盐井主要集在我国的西南部,以剑南道东川和剑南道西川为最多,现在鹰扬军控制的山南东道属下归州、夔州一带,也有部分的盐井,但是产担甚至是几十担。

    作者注:“担”和“石”都是重量单位,为了便于理解,可以看做都是现在的100斤是容量单位,1斗10升,装粮食或者食盐的话,重量一般都在12.5斤左右,为了便于理解,可以看做是现代的10斤。一斗盐10斤盐。

    伟大诗人杜甫对于唐代的盐业,有较为细致的描述。乾元二年秋,关旱灾,杜甫弃官赴秦州(甘肃天水西)投靠从侄杜佐。是年十月,又受到同谷县令的邀请,杜甫离开秦州到同谷(甘肃成县)。途。他目睹了成州长道县盐井的生产规模与销售情况,因作诗。

    在诗,杜甫对当地盐井的生产规模、盐地贩运情况作了生动地描述。他描写煮盐的盛况:“卤草木白,青者官盐烟。官作既有程,煮盐烟在川。”这种煮盐的方法产量较小,成本也较高,随着人口的增长,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于是食盐的价格逐渐的攀升。

    史记载,在大唐最强盛的开元、天宝年间。每斗盐不过两百,此后安史之乱爆发,各地战乱,食盐的生产受到严重的影响,产量急促下降,于是每斗盐地价格不断攀升,最高甚至去到上万钱,甚到刘晏实行财政改革,食盐第一个成为被改革的对象,价格同样大幅度上升。每斗平均价钱都在八百以上,此后再也没有低于一千的。

    尽管食盐的价格不断攀升。但是民众毕竟不能不吃盐,所以,节衣缩食也是要卖盐的,使得食盐的供应总是无法满足民众的需要。由于贩卖私盐的利润实在太大,因此私盐贩层出不穷。除了黄巢之外,朱温、钱、陈岩等人其实也是私盐贩。现在天下大乱。私盐贩就更多了。即使是鹰扬军,也不能完全禁止。因为打击私盐贩。不但费时费力,而且还造成辖区内食盐价格极度攀

    想要解决需求矛盾。最终还是要努力提高食盐的产量。只要产量提高了,价格自然就下去了,价格下去了以后,食盐贩没有利益可图,也就自然而然的消失了。殷红林原来找不到有效提高食盐产量地办法,只能来找刘鼎解决。没想到,他在刘鼎这里果然找到了完美的答案,那就是海水晒盐。

    刘鼎当即让殷红林担任盐业大总管,想办法在海边晒盐。其实目前鹰扬军统辖地海岸,可能并不适合晒盐,但是无论如何,海水晒盐都要比煮盐来得科学,产量也要大得多。殷红林现在可以开始积晒盐的知识和经验,一旦鹰扬军拿下淮南地区,就可以在扬州、楚州等地的海岸大规模晒盐了。

    他详细的将自己所知道的有关海水晒盐地知识,全部都描述给殷红林和薛檀雅两人知道。殷红林听的非常地认真,还专门做了笔记。他已经意识到,海水晒盐,将极有可能改变鹰扬军目前的财政状况,甚至,有可能对天下大势产生影响。现在鹰扬军努力保持着和西川节度使陈敬暄地友好关系,关键的原因,就是要从西川获得大量地食盐、硝石和硫磺。如果这些因素能够解决,鹰扬军就不用跟陈敬暄客气了。

    好不容易,刘鼎才将自己知道的有关晒盐的情况,全部都讲述给了殷红林和薛檀雅两人知道。在此期间,两人都不断的提出问题。转眼间一个多时辰就过去了,苏幼惜过来请刘鼎吃饭。

    刘鼎说道:“我就在这里吃。”

    苏幼惜让人将饭菜端到碧霞楼,刘鼎将殷红林和薛檀雅留下来吃饭,他俩都不是客气的人物,也就留下来了。吃饭的时候,两人还不断的问起海水晒盐的问题,明显是有点迫不及待了。只不过殷红林想着要解决鹰扬军的食盐供应难题,薛檀雅却又借机大发横财的味道。

    饭后,殷红林就兴冲冲的海水晒盐。

    薛檀雅准备告辞的时候,忽然说道:“我有样东西,不知道大人是否用得上?”

    刘鼎说道:“是从波斯带回来的吗?”

    薛檀雅说道:“安南。”

    刘鼎说道:“在哪里?”

    薛檀雅说道:“在船上呢!太大了,你要到我的船上才能看得见。”

    刘鼎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但是料想薛檀雅带回来的东西,应该不是凡品,于是点头说道:“好!我们去看看!”

    一行人来到船上,发现船后方的甲板上,居然摆放着几十个的箩筐,箩筐里面都装着黏糊糊的泥土,上面栽种的,竟然是水稻。现在正是水稻即将成熟的季节。这些箩筐里地水稻。从遥远地安南运来,生长在这么狭窄的地方,又经过如此远途的运输,明显有点发育不良,谷穗有点轻,可是依然能够看出一些端倪来。

    薛檀雅说道:“这是我从安南占城带回来的稻。当地人不知道这种稻叫什么名字,我就管它叫占城稻。根据当地人的反应,这种稻高产、早熟、耐旱,要比内地的水稻好很多。我在那里住了一段时间,看当地人收割稻。然后简单的衡量了一下,发现的确产量要比内地的高,于是,我就带了些样本回来好,谢谢!”

    他蹲下去,仔细的抚摸着这些稻。

    他对农业地生产情况不是很了解,却也知道目前鹰扬军控制下的区域,粮食产量其实还是很低的,在最肥沃的田地里,水稻的亩产量也只有四百斤左右。在大部分的地区,亩产量都只有三百斤甚至是更低。使得粮食问题始终像一座沉重的大山,压在鹰扬军的头顶上,无法尽情的自由翱翔。其实不只鹰扬军,有哪个地方势力不被粮食问题搞得焦头烂额呢?兴元府的皇帝还连饭都差点吃不上呢!

    薛檀雅说道:“这些占城稻被我种坏了,其实不是这样地。你进来看看我带来的稻。”

    刘鼎走入下面地船舱,发现薛檀雅至少从安南拉了几千斤的稻谷回来。这些稻谷果然颗粒饱满,色泽光亮。比现在鹰扬军出产的稻谷,要胜出很多。根据薛檀雅的介绍。这种所谓的“占城稻”,在安南地区地亩产量,差不多可以达到五百斤,

    然而,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地是,占城稻耐旱,对水利设施的要求不高;适应性强,不挑地;生长期短,自种至收仅五十余日。这些特点,刚好满足鹰扬军目前地迫切需要。在颖州、寿州、蔡州等地,由于受到淮西军的严重破坏,水利设施地恢要时间,卢观影等人正在忧心,如果栽种普通的水稻,产量肯定很低,说不定成活率都是问题。占城稻的出现,正好让刘鼎看到了希望。

    “好,好,好!”

    手捏着占城稻,刘鼎连续说了三个好字。

    如果这种占城稻真的能够改变目前水稻产量低的情况,能够改变鹰扬军的粮食压力,薛檀雅绝对是大功之臣,任何奖励都不为过。当务之急,就是要将这些占城稻全面的推广开来,进一步提高它的产量。

    刘鼎果断的说道:“立刻通知卢观影,派人将这些占城稻拿回去,仔细研究,认真培育,做出比较,看能不能在全部区域推广。”

    薛檀雅微笑着说道:“瞧你猴急的,急什么啊?明年才是播种的时间呢!”

    这时候两人身边没有人,她这番话带着极其强烈的暧昧味道,偏偏众目睽睽之下,两人不可能有些亲热动作,让刘鼎忍不住有点心神荡漾,却又要死死的忍住。

    薛檀雅微笑着说道:“我就知道你可能喜欢,所以我从占城还带回了五十个当地人,他们都懂得栽种占城稻,部分人还懂得说汉语,你让他们协助当地的官员一起培育,说不定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过这些人都很狡猾,很懂得偷懒,甲板上面的稻,就是成那样的。你要吓唬他们一下,要是他们的工作成绩不满意,你就剁碎了他们,他们就不敢偷懒了。”

    刘鼎感激的说道:“谢谢!”

    薛檀雅拖长了声调,暧昧的笑起来:“你怎么谢我

    刘鼎嘴唇微微的动了动,却没有说话。

    薛檀雅轻轻的咬着自己的嘴唇,低声的说道:“你没良心!两年不见,身边的女人翻了两番都不止了!”

    刘鼎急忙说道:“哪有?”

    薛檀雅咬着嘴唇,娇嗔的说道:“就有!”

    刘鼎不跟她吵架,低沉的说道:“等有机会,我叫你好看。”

    薛檀雅露出挑衅性的笑容,脸上的暧昧神情越来越浓,低声的嘟囔着:“谁怕谁

    刘鼎努力收摄心神。以免走火。他说道:“不说这个,你带来地稻提醒了我,我还有事请你帮忙呢!”

    薛檀雅娇嗔地说道:“你还没有谢我呢,又要我帮忙,不干。”

    刘鼎说道:“我想找两样东西,一样叫做玉米,一样叫做红薯,想来想去,只有你才能帮我。它们的名称很多,但是形状应该是没有变的。你跟我回去碧霞楼,我和你慢慢讲。带上你的海图,有

    薛檀雅嘴上说不情愿,却刘鼎对占城稻如此重视,着实让她感觉到非常的满意,比刘鼎送她贵重的礼物还满意。

    一路上,刘鼎仔细的描述了玉米、红薯这两样东西的形状、味道、特点等,让薛檀雅对它们有个深刻地印象,如果见到了这两样东西,一眼就能觉察到它们的存在。这都是他两年来琢磨的东西。现在总算看到了一点点的曙光。

    对于这两样东西的需求,他感觉是越来越急切了。

    好像山南东道这些地方。还有大别山的很多地区,大部分都是贫瘠的山地,根本无法种植水稻和麦,当地的居民也就无法有效的解决粮食问题,不少居民到现在都需要吃野菜过日。如果能够找到玉米和红薯。这些贫瘠的山地,就能够基本解决粮食问题。从而大大减轻鹰扬军地粮食压力。

    而且,在刘鼎的潜意识里。还有个想法。历次原王朝对西域用兵,都是因为巨大地后勤压力而事倍功半。每每前线作战部队不足三万人,后面运输粮食的民夫却要三十万人,多少粮食都耗费在了运输的路程上。当初吐蕃之所以能够将唐军打得丢盔弃甲,连狄仁杰都主张放弃西域,实在是后勤压力太过沉重域地区,大量种植玉米和红薯,也许能够基本上解决粮食问题,这将极大的降低大军出征地后勤压力。对于将来鹰扬军长期控制西域,是有巨大的好处地。甚至,在对抗越来越强大的波斯帝国,也将发挥重要地作用。

    遗憾的是,在原地大地上,显然是没有这两样东西的存在,波斯、日本、新罗等地,也没有类似的农作物。看来只有到遥远的南美洲去寻找了。他这段时间仔细的回忆,总算记起来玉米和红薯的原产地,应该是在南美洲地

    薛檀雅仔细看过玉米和红薯的资料以后,皱眉说道:“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东西,也从来没有听说过,它们到底在什么地方?”

    刘鼎说道:“你将海图拿来。”

    薛檀雅当即命人将海图拿来,铺在宽大的桌面上。

    这正是刘鼎当日在江阴描述的世界海图,上面标明了五大洲七大洋的大致位置和数据。

    薛檀雅从波斯回到润州港口以后,马上听说了这份海图的存在,于是立刻派人临摹了几十份带上,这海图到了波斯,卖价可都在几千两白银以上。她仔细的校对过南洋到波斯的海图,发现刘鼎的描述,要比任何人的描述都更加的准确,对于他的这份才华,实在是充满了敬佩之情。鼎指着南美洲的位置,慢慢的说道:“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玉米和红薯都应该是在这里的,当地人懂得栽种玉米和红薯,只要我们到达这里,就能将它带回来。”

第424章 有朋自远方来(5)[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