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九章 东北开发(9K)[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生生世世小说]https://m.3344xsla.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
他最早,其实也就是个襄阳兵工厂里的中级官员人员,对技术其实也就那样,他擅长的是各种工厂里的行政管理工作,一路顺风顺水的在襄阳兵工厂里晋升为督办,这个督办可是正四品的职务,品级可不低。
随后被调往工业部,提一级担任从三品的某司副司长,在副司长职务上干了一年多,因为成绩突出又获得了晋升,成为了正三品的司长。
在司长位置上熬了两年,顺利晋升工业部右侍郎。
他这升官速度,可谓是极为快速,这也不是特例,一般来说重点培养,工作能力突出的中低级官员都会升的特别快。
只不过到了这个时候,他就遇上了瓶颈,想要再往上直接升左侍郎的话……那是不可能的!
工业部左侍郎,那可是权重左侍郎,御书房协办大臣,分管全国工业发展的大佬,他距离这个层次还差好几级呢。
而且他还有一大缺陷,那就是没有主政过地方。
之前在工业部里升的太快,他还没来得及去地方当个知府或布政使之类。
这也是季德华之前极力争取成为一省巡抚,哪怕是在很多人看来是边疆,比较危险,同时又因为打仗的缘故,军方势力比较强势的辽东他也愿意来。
这地方虽然危险一些,而且也受到了军方的极大压制和干扰,干点啥都要和军方沟通一二。
但是辽东的地位极其特殊,只要在这里干好了,把辽东的民生给发展起来,成功的让辽东成为帝国继续征服扩张东北的后勤基地,那么功劳大大的有,他日调回京畿进入御书房也是有可能的。
如今想要进入御书房可不容易了,除了早期进入御书房的帝国高官外,后面两三年进入御书房的文官们,清一色都有在地方主政一方的经历。
这个主政一方,也不是非得说巡抚才行,布政使、按察使、乃至省督察院都御史,省法院审判官,省税务厅厅长这些任职经历也算,再次一些的重点府的知府也行。
当然了,其中最好的还是巡抚职务!
在这个职务上干好了,是能够一步登天直接成为一部尚书的,次一些也能够回京成为权重部门的左侍郎,进入御书房成为协办大臣有望。
干不好……那还有啥好说的,后头一堆人等着上位,干得一般般,但是也有可取之处的话估计会再任职几年,或平调继续当其他省的巡抚,然后自觉滚蛋。
如果出了什么差错,直接滚蛋。
官场入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太可能给你什么容错空间的。
都是一省巡抚了,又不是什么中低级官员,陛下也好,参务大臣也好都不会给你什么试错的机会的……
毕竟,这不是玩什么战略游戏……干得不好了影响的是一省数以百万级甚至千万级的民众生活,甚至影响国家战略施行……
你得多大脸,才能让数以百万级甚至千万级的民众给你当试错成本啊?
想得美!
再者,帝国上下那么多正三品、从二品级别的官员都盯着巡抚、侍郎这些实权职务……但是位置就这么点,你不下台,人家这么上台啊?
难不成还真的要等到你干到七十八老死致仕啊……那就太扯淡了。
所以,干得不好的情况下,识趣点自己就致仕了,要不然惹毛了大伙就难以善了。
当然了,罗志学为了避免官员竞争过于激烈,进而影响政务运转,同时也是为了打消诸多中高级官员们的后顾之忧,罗志学还在各级衙门里设立了政务顾问一职,没啥实际权力,句不客气的话,全都是温室成长起来的花朵,经不起暴风雨的摧残!
而大楚帝国不一样,高级官员基本都是从基层,尤其是地方上一路干起来的。
真要是活勾心斗角的本事,明王朝的这些翰林出身,一直养望然后一步登天的部堂高官,真心不如大楚帝国的这些职业官僚呢。
除了在几年水涨船高的帝国高官外,后面几面大楚帝国里晋升的部堂高官,那都是清一色从基层一路爬起来,甭管能力怎么样,但是那都是一路上干掉了无数竞争对手才爬起来的。
这样的人,全都是人精!
论勾心斗角,他们能把明王朝的那些所谓部堂高官打出屎来!
季德华同样也是这样的人,他能够爬的这么快,可不仅仅是因为能力突出的缘故……更是因为他把一大票竞争对手都干掉了的缘故!
当年在襄阳兵工厂的时候,想要当督办的人多了去,但为什么是他当上了啊,然后又顺利进入了高层的视野被调回了京畿工业部任职啊。
这里头自然有诸多不为外人所道的内幕。
后续的升任工业部右侍郎也是如此,直接从正三品的司长升任右侍郎,在现在还有比较大的可能性,但是在早几年没有进行晋升改革的时候,这种晋升却是属于越级提拔,这背后没点故事怎么可能。
只是吧,风水轮流转,等他想要继续往上爬的时候,却是发现想要进入御书房就需要主政一方的经验了……
然后,季德华发现自己缺乏主政一方的经验。
这就尴尬了……
要不然弄到了辽东巡抚的位置后,季德华还要琢磨着做出成绩来,如果做不出成绩来也没啥用,别指望能够继续晋升,御书房更是奢望。
为此,他定下了两大发展方向。
一是从关内各省,尤其是地少人多的地方招募移民前往关外辽东屯垦,只不过移民来源比较麻烦。
距离近的河北,山东、河南乃至山西等地遭到战争破坏后,虽然也存在着人多地少的情况,但毕竟不严重……如今帝国在北方数省展开的恢复民生诸多政策颇有成效,日子已经比以往好多了,如此情况下虽然也能招收一些移民,但是恐怕很难获得大量移民人口,毕竟能活得下去的情况下,没几个人愿意拖家带口跑到辽东苦寒之地开荒的。
至于地方地方,距离太远是一个因素,生活没有陷入极端困难也是一个因素。
因此招募移民来辽东,难度还是比较大的,尤其是辽东一穷二白,属于人们口中典型的苦寒之地的情况下。
所以他准备多点开花,一方面在北方各省招募移民,怎么说呢,人少了也不是说没有,不管什么地方,总会有活不下去的人的,另外一方面则是前往一些受灾的地区招募灾民,还有沿海一些人少地多的地方,比如福建浙江南部山区,这些地方素来人多地少,当地也有着移民前往外地谋生的传统。
直接招募移民外,季德华其实更加注重开发当地的矿产,搞工业!
他是工业出身,很清楚工业给地方带来的庞大发展助力。
不说别的,只要能够子啊辽东建立一座大型的钢铁厂,那么就能一夜之间就把辽东的经济给带动起来。
有了钢铁厂,那么就会有相配套的上游以及下场工厂,各种机械五金工厂就会闻着味来,哪怕是兵工厂也不例外。
在辽东直接造枪炮弹药打仗,总比大老远从江南运过来方便不是。
而有了工厂也就有了就业岗位,有了就业岗位,也就有了普通居民消费,到时候大量普通人哪怕是为了赚个工钱、做点小生意都会过来。
这人口,自然也就能多起来了。
这个阶段里,辽东官府还能够获得大量的税收,尤其是商业税收,然后又能利用这些税收完善基础设施,比如修路浦桥什么的。
甚至用来招募移民补贴农业生产等等。
而辽东的农业发展,又能反过来供应工业就业人员的消费乃至军方所需。
最后,整盘棋也就盘活了。
计划已经有了,唯一的问题就是该怎么说服帝国高层那边在遥远的边疆,在面临着东掳人威胁下,花费巨资在辽东投资并建立钢铁厂等一系列工厂!
为此,他已经是琢磨了好几个月,各种方案已经是构思了不少。
但是季德华根本没有想到,还没等他敲定方案找上头要支持的时候,一支工业部的考察团队就已经坐着海船抵达了辽东,并在营口登陆,然后直奔辽东巡抚衙门所在地辽东镇,即辽阳城方向而来。
但是在抵达辽阳城之前,他们却是在沿途的鞍山堡一带停留了好几天。
这些工业部的官员们,正是为了辽东的丰富矿产资源来的。
季德华再有什么计划之类的,哪有罗志学对辽东的发展定位清晰啊!
辽东适合发展什么?还能是啥,重工业为主,农业为辅啊!
不然不就白瞎了辽东地区那么丰富的矿产资源了嘛。
罗志学的后世常识再稀缺,那也是知道东北是华夏重工业基地啊,这不搞重工业还想干啥?难不成还学东掳人等蛮夷,搞什么游牧和渔猎啊……那不扯淡嘛!
大楚帝国在琼州岛都搞工业,更别说在东北了。
至于东掳人的威胁,大楚帝国陆军又不是吃干饭的,如今还有将近二十万大军在辽东呢,等到明年开春了就会继续往北发起攻击,东掳人已经翻不起风浪来了。
/20/20399/12862271
第五百五十九章 东北开发(9K)[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